东北网1月19日讯 如今农民维权意识强,加上农村各种矛盾多,上访已经不是新鲜事儿。可几天前,记者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中说,我是宾县宁远镇双峰村的老党员,名叫马连云,今年74岁了,我们几个老弟兄,有点事想找记者唠扯唠扯。
马老汉紧接着爽朗地笑起来:“我们是上访,但不是你们想的上访。现在村里日子好过了,多亏了市纪委的帮扶,我们想找个记者说说,再到我们那看看,给我们写几笔。”
跟你们说说以前的双峰
马连云告诉记者,我在双峰村生活了70多年,过去的困难就别提了,双峰村是全省闻名的贫困村,我就说说以前的双峰吧!
双峰村13个自然屯,被朝阳河河水隔开,分成南北两面。夏天孩子们上学,家长得用牛车接送。河上有个小木头桥,可赶上下来山水,木头桥经常被冲跑。马连云原来种果树,瞪着眼睛看着果子出不了山,几天就烂成泥。同样的粮食,在这每斤得少卖1毛钱。收粮时间一过,有人来拣便宜,粮食价格低不说,收粮的把车停在河北,看着你人背人扛地过河,在这边上秤。老百姓卖头猪,得先雇人抬过河。再说娶媳妇,定好的日子不能改,赶上下雨,新郎官得背着媳妇过河来典礼。
曾经当过支部书记的王树申感慨,不是不想改变,是没有能力。现在,市纪委扶贫,把祖上就盼着的事办了。老百姓都这么说,这是做梦都没有梦见过的好事。
老马对记者说,你们最好到我们那里看看,这样我们才心安。
架桥成了我们的大喜事
几天后,我们应马老汉之邀,去了趟双峰村。马连云和几个老党员等在村委会,陪着我一起看了市纪委修的卫士桥。支部书记刘延明说,卫士桥是老百姓起的,纪委是党的卫士嘛!
站在村委会门前,我们看见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桥。刘延明说,市纪委秘书长李云鹏第一次来调查,就碰见农民娶媳妇过不来河的尴尬事儿。他当即和村里的老党员座谈,找出影响群众情绪、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双峰村的当务之急就是需要架桥。
市纪委书记亲自帮忙协调资金,2006年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贴心桥”。2007年,又投资11万多元,建起了“卫士桥”。双峰村的水不好,老辈人都有“地甲病”。改水的自来水井挖了几年,但是没有配套资金,一直撂着。是市纪委在财政厅协调了资金,让自来水配套,连水龙头都是配套的。双峰村居住分散,村民到镇里看病耽误时间,市纪委帮忙建起了第一流的卫生所。
屯长刘亚臣说,修桥的日子像过节。老农民陈生修桥开始就整天在工地转悠,他逢人就说,有了桥他可以多活20年。“贴心桥”竣工的日子,老陈特意装了100个笨鸡蛋,执意让李云鹏带上。
上访专业村如今无上访
镇干部周木恩是个救火队长,过去常年在双峰村蹲点。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双峰村上访严重。当时双峰村的书记、村主任,当地人不愿意干,只好政府下派。刘延明过去在镇里当敬老院长,是双峰人,双峰人比较相信他,让他回来“救火”,期望上访的事少一点。
刘延明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市纪委扶贫不但扶硬件,还扶心,凝聚了人气。农民李佩山是个养猪的把势,但是修桥前硬是不敢养。现在来到山窝里李佩山的猪场,大小猪存栏120余头,每年养猪能挣10万多元。市纪委还帮助协调养黄牛贷款,农民张士民贷款3万元养起黄牛,去年花7万元盖了新房,今年还有10多头存栏的黄牛。对于那些无劳力的特困户,每年春节快到时,市纪委都将肉、油、面送到特困户的手上。农民们在一起议论,现在政策好,不能老惦记着上访了,那样对不住良心。周木恩说,农民发展经济的思路改变了,精神振奋了。现在,村里正忙着准备试种无公害水稻,栽地产果,要让曾经的朝阳河水害变成水利。
曾经的上访专业村,变成了第一个全年无上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