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城雕将重拾往日风光打造“印象·哈尔滨”
2009-02-08 13:41:13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王晓晨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印象·哈尔滨”城市标志性雕塑方案和时代广场创意方案5日正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在这之前,当人们听到相关消息时,许多市民为之兴奋。而一些专家和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谈起冰城城雕的历史时,更是感慨万千。

  城市雕塑被誉为“写在石头上的历史”。有雕塑家称:“成功的城市雕塑,是时代的印记,是文明的标志。”

  3日,当“印象·哈尔滨”城市标志性雕塑方案和时代广场创意方案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市民为之兴奋。虽然方案征集日是5日开始,但消息传出当天,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城市设计处的工作人员就接到不少市民的咨询电话。

  曾几何时,哈尔滨曾是全国著名的城雕城市。但现在,哈尔滨的城雕落在上海、北京的后面。谈起哈尔滨城雕的历史,许多专家感慨万千。

  回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唯一”这样诞生

  100多年前,哈尔滨诞生于松花江畔,起源于中东铁路的建设,也是全国最早有城市雕塑的城市之一。

  省雕塑学会会长、哈工大教授杨世昌曾参与了哈市许多重要城市雕塑的设计和制作。据杨教授介绍,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就形成了同国内其他城市截然不同的异国情调,具备了丰富的城市结构。城市雕塑,也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发展起来的。杨世昌对此进行过细致的研究。他说,哈尔滨的“童年”时期,城市雕塑已早于上海、北京等城市出现。松花江边的《少女与球》、《北极熊》等雕塑作品,是中国最早的园林雕塑。抗击1957年特大洪水胜利后,“防洪纪念塔”横空出世,市民们更直接地体会到这种雕塑语言的魅力,它立体地记录了城市的一段历史。其后,松花江边《学步》、《跳水》等一批精品的出现,使松花江畔形成了当时全国唯一一个“沿江雕塑长廊”。

  但遗憾的是,在“文革”中,一些雕塑受到毁灭性打击,只有《天鹅展翅》、《跳水》等作品仍“陈列”在公园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光不再走向没落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城市的发展,雕塑事业重新复苏。但由于哈尔滨发展相对滞后,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相比,城市雕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落后了很多。昔日的城雕“老大”哈尔滨因原地踏步而居于人后。

  据杨教授讲,哈尔滨现有的几百座雕塑,其中三分之一相对较好,余下的雕塑都存在或主题不符、或材料不好,构成了“视觉污染”。“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标尺,折射着城市的独特文化内涵。它的好坏,直接衡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和市民文明素养的优劣。”面对哈尔滨城雕的现状,杨世昌教授遗憾地说。究其原因,他分析认为,缺乏整体规划,各区各单位各自为政,见缝插针,对雕塑尺度、色彩、材料等考虑的很少。

  哈市城乡规划局城市设计处处长张崇岩对哈尔滨城市雕塑的现状做了这样的概括:多而不精。他说,一件成功的雕塑作品就像城市的眼睛,而曾经一段时期哈市一些城市雕塑却成了“垃圾”,“污染”着城市的脸庞。

  行动

  新世纪:“印象·哈尔滨”将重塑雕塑名城

  在“印象·哈尔滨”近期重点建设项目中,建城市主题雕塑成为其中重要一项。规划部门最近开始征集的城市标志性雕塑方案和时代广场创意方案就是重塑哈尔滨雕塑名城的开始。哈市城乡规划局城市设计处处长张崇岩告诉记者,目前《哈尔滨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正在审批中,一旦通过实施,哈市雕塑建设将有法可依。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成立雕塑艺术委员会,负责雕塑的规划论证及艺术质量的审评。采取合理的评审与公众参与机制,采用招投标进行重要雕塑的方案征集。

  张处长介绍,在《哈尔滨城市雕塑布局规划》中,已拟在哈市人大楼西侧、市政府广场、群力新区沿江选取一处设置城市主题雕塑,使其成为哈市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元素和旅游景点。哈市规划部门还将利用合理的布局形成城市雕塑的主体框架。同时,对现有的城市雕塑作品进行整理并筛选出应保护的城雕作品。

  展望

  专家:城雕要有内涵

  杨世昌教授认为,哈尔滨是一座非常适合放置雕塑的城市。它的城市建筑风格决定了它的接受能力非常广泛,无论是少数民族题材、还是带有“洋味”的题材。哈尔滨市民对雕塑的认识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哈尔滨城雕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今后,见缝插针、私建滥造、各自为政的雕塑,将随着规划的出台得到扼制。

  黑龙江省美术理论专业研究会主任、中国一级美术家于美成前段时间参加了第二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谈起长春国际雕塑作品展。他极有感触地说,目前哈尔滨的城市雕塑无论从艺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都不高,精品少,管理也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强管理,城市雕塑的论证、审批过程必须严谨慎重。于美成的足迹遍布了中国许多城市及世界二十余个国家。他说,那些留给人们深刻印记的雕塑,都有极强的震撼力。比如:青岛的《五月的风》雕塑是为纪念“五四”运动而建的,创作于1997年,高30米,总重量达700吨。通体的红色扯起一把旋转的火炬,把“五四”运动的精神在雕塑中展现,主题精神、地方特色、造型的现代感,使之成为中国近年来城市纪念性雕塑的大手笔。

  于美成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与文化,城雕应该是这个城市的记忆,体现这个城市与众不同又最有内涵的一面。他有些调侃地说,城市里的雕塑也不能到处放,要精。“有重大主题的城市雕塑很有必要。”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