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走进中东铁路心脏看“三马” 沧桑阅尽遗存珍贵
2009-02-12 09:59:5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曾一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12日讯 近日,得知哈尔滨道外区“三马”地区(即老哈尔滨的“八站”)即将改造,记者与黑龙江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再次深入这个著名历史街区拍摄调查。远远地,矗立这里的高大巍峨的万福广老火磨(原制粉厂)就已进入我们的视线。

  从老“八站”到新“三马”

  据中东铁路历史研究专家郑琦介绍,老哈尔滨“八站”地名是因为中东铁路工程局第八工程段而得名。因其位临中东铁路干线松花江铁路大桥之东,早年又有“桥头村”之称。1904年,日俄战争之际,为战争需要,沙俄军务粮台在此地建筑货仓,时由中东铁路正线筑两岔道以直达其货仓,即现在通往三马地区的道岔。日俄战争结束后,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的商业中心、物资集散地成长起来。1916年,中东铁路以拍卖方式出租八站地段,自1916年至1922年,就有天兴福、万福广、满洲制粉公司制粉厂等先后在此开设。另有元孚,恒顺和,公来,同聚祥等十几家油坊及广信通、成发东等粮厂在此开办。1920年,中东铁路公司在此设立商务代办处,满铁,华俄公司,兴业银行,东三省银行,三井洋行等也涉足此地,八站地区变为商埠。

  1920年,中国海关在此开办,代办对俄国中国税关通关手续。到1923年,八站已遍设货仓,运输货栈,油坊,火磨及其它实业之工厂,当时铁路之岔道已满布其中。1920年,中东铁路在此建成深水船坞,设置了船运和铁路货物装卸场,使水路联运更为便利。一时间八站起卸货物占全路普通货物的三成,成为哈尔滨早年粮油加工、仓储基地,是当时东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如今,这里被称为“三马地区”,是指这一区域从北往南排列的北马路、中马路、南马路。这里,依然是城市的重要商品物资集散地。在这些街巷之中,有一大批珍贵的历史建筑,已经引起职能部门的重视。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处工作人员和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工作人员深入此地踏查,以便制定新的保护方案。

  “三马”地区珍贵的遗存

  吉黑榷运局:坐落在新马路的吉黑榷运局,现为哈尔滨工百集团所用。办公楼和原有大量库房都是原貌,现状较好。2007年五一节期间,黑龙江文保志愿者团队成员于向勇、蔡剑锋在一次拍摄记录活动中发现此楼。经与郑琦核实,并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得到肯定。办公楼主入口两侧有两块分别用中英两种文字镌刻的水磨石铭牌,上面刻有吉黑榷运局的建造年代为“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

  这处建筑不仅具有在哈尔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其建筑风格亦十分独特。建国后,这座小楼是哈尔滨市百货公司大百货批发部,改革开放后为哈尔滨工业贸易品中心(哈尔滨工百集团公司),现为兴达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吉黑榷运局遗址。

  天兴福:天兴福是哈尔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制粉厂,由辽宁籍民族资本家邵乾一、邵慎亭兄弟创办经营。1917年在长春开办了天兴福制粉厂,自上个世纪20年代初,陆续在哈尔滨开办了几家制粉厂,其生产的“天官”牌面粉是哈尔滨当年的名牌产品。

  目前,坐落在“三马”地区北马路与沟沿街交界处的天兴福总账房旧址依然存在,门楣上“天兴福”三个字清晰可辨,现为商住楼。坐落在北内史胡同的天兴福第四制粉厂的厂房及办公楼、库房以及铁道线也完整保留,院落大门之上仍保留着“天兴福第四制粉厂”的字迹,哈尔滨市粮食物资供应站仍在此留守。

  沿着北内史胡同铁道线向北走还会看到忠兴福火磨的账房。精美的建筑也保存完好,门楣上仍能辨认出“忠兴福制粉厂”的痕迹。

  万福广火磨:在中马路与新马路交界处,可以看到原万福广火磨的高大厂房,这座建于上个世纪初的制粉厂,曾多次变更过主人。解放后为哈尔滨第五制粉厂,改革开放后更名为哈尔滨双合盛面粉厂,现为哈尔滨双合盛装饰材料批发市场的办公楼。

  东兴火磨办公楼:坐落在南马路上的东兴火磨办公楼建于1920年,建国后曾为省粮食局办公楼,现空置。

  这些建筑在这一区域内保留至今,见证着哈尔滨工业发展史,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不久前,记者欣喜地获悉,上述大部分历史建筑已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和哈尔滨市拟定的第四批保护建筑。专家建议,在今后开发改造中,应将整体保护和利用上述工业遗产作为设计方案的一个重要部分。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