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体育
搜 索
从北京到哈尔滨 “我们和冬天有个约定”
2009-02-24 08:42:2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4日讯 “让我们相约2009年家乡的大冬会。”2008年的8月,火热的北京记录下黑龙江志愿者们同样火热的约定。如今,在哈尔滨冰冷的冬季,在大冬会的赛场内外,同样富有激情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用温馨的笑脸和周到细致的服务给无数运动员和观众留下一片春的温暖。

  “这次我是主人”

  22日上午,在花样滑冰比赛场地上,运动员们正在音乐的伴奏下做赛前最后一次的实战练习。把这次练习当做正式比赛的还有裁判席上负责英文宣告的志愿者李由。“虽然这只是练习,我只负责用英文说出他们的比赛时间和报幕,但这对于我来说是比正式比赛还让人激动的事。”坐在裁判席上的李由正用流利的英语播报着,在她看似普通的工作中,运动员可以按照当天比赛的真实情况实战演练。李由是黑龙江大学英语专业的一名学生,这已经是她在2008奥运会之后第二次做大型赛事的志愿者了。

  回忆起当选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经历,李由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听说奥运会要在各个高校招募志愿者,我马上就报名了。没想到学校里有几千名同学报名。”提起第一轮只能录取10名的校间选拔,李由只有一个感触:竞争太激烈了,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通过层层选拔,李由终于通过了更加残酷的省里选拔,成为100名代表黑龙江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中的一份子。李由告诉记者,在北京奥运会做志愿者时,她被分配在曲棍球场馆负责观众服务,每天引导观众入席,帮观众找座位,维持场内的秩序。“很多同学听说我当上了奥运会志愿者都特别羡慕我可以观看比赛,其实我一场完整的比赛都没看过。”李由提起奥运会感慨很多,“我们早上5点钟坐一个小时的班车到达比赛场地,每天都要站上7、8个小时,回到驻地,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但大家都很兴奋,精神上的动力已经超越了身体上的劳累。”

  其实,最让李由难忘的还是和很多省内高校的志愿者们成了好朋友。“同样年轻的队友们在工作休息的时候就约定,大冬会马上就要在哈尔滨开了,到时候大家一定要参加志愿者的选拔啊,为家乡的比赛做点什么。”就这样,李由又一次成为了志愿者,圆了在家乡当志愿者的梦想。

  有了奥运会的服务经验,李由在大冬会的岗位上更得心应手了。提起两次志愿服务的感受,李由笑着告诉记者,“奥运会做志愿者时,不少外国游客都来观看比赛,我们处理的问题更复杂一些。当时我想到的是自己代表中国人、黑龙江大学生,身上的担子很重,很有压力。但这次大冬会,感觉自己就像主人请客人到家里做客的感觉,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和自豪。”


 

  志愿者团队里的“管家”

  “这是你们小组的饭。”“今天的比赛我们需要11点到岗。”在花样滑冰场馆的志愿者休息区,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学院的博士生谢天卉,正一边组织志愿者们吃午饭一面告诉大家下午赛事的安排。虽然同样都是志愿者,但曾在奥运网球场上做引导员的她这次已经是花样滑冰竞赛服务队的负责人了。提起这次大冬会志愿者的工作,她开心地说“这是我们大冬会的约定。”

  谢天卉告诉记者,奥运志愿者的经历让她成熟了很多。那是奥运会网球比赛的第一场,所有观众都带着饱满的热情来观看比赛,没想到比赛却因为大雨取消了。“当时我们负责安抚观众的情绪。对于像我这样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如何让观众心甘情愿地放弃这场不可能进行的比赛实在太难了。”谢天卉带着新鲜和新奇来到赛场,没想到第一天就遇到了棘手的事。以后的每一天,谢天卉和每一个志愿者一样,在北京高温的考验下忙碌着。虽然辛苦但却快乐。于是,她和很多志愿者约好大冬会再相见。

  从小在哈尔滨长大的谢天卉对大冬会有特殊的感情,尽管已经是一名三年级的博士研究生了,参与赛会的服务工作使她的生活更加忙碌和紧张,但谢天卉从没后悔成为一名志愿者。“1996年亚冬会在哈尔滨举办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姑娘,那时候就想长大也能参加比赛就好了。如今大冬会首次来到中国,就在家乡举行,我打心里感到骄傲。”谢天卉表示,在奥运会中,自己是颗“螺丝钉”,到需要的地方做需要的事情就可以。可这次大冬会,她还要带领十几个人的竞赛服务小组。“原来只需要做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想怎样能发挥同学们的特长让他们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还要考虑的是其他同学们什么时间能吃上热乎的饭,什么时候能做上班车,我还要为志愿者服好务。”谢天卉把自己比喻成管家,的确每天从早8点到晚上10点的工作中,志愿者的确需要一个“管家”保障后勤。

  “昨天我们为组里两个过生日的同学买了一个蛋糕,上面还特意画了一副志愿者标志的图案,接过蛋糕那一刻,我们真的很高兴。”谢天卉说。


 

  “想看场比赛弥补遗憾”

  热情开朗的何鑫是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动画设计专业的二年级学生,与很多人对艺术学生孤傲不羁的印象完全不同,何鑫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参与了奥运会和大冬会的志愿服务工作。说到他难忘的两次志愿服务,何鑫总是给记者讲述工作中的趣事,对于劳累和辛苦他却轻描淡写。

  说到奥运会和大冬会的不同感受,何鑫笑着说,当时他们每天乘坐“睡眠列车”到比赛场馆集合。“因为我们早上3、4点钟就起床了,所以所有志愿者只要一上车就马上补觉。”何鑫在奥运会曲棍球服务的时候,正是北京最热的时候,室外的温度近零上40摄氏度,他第一天在外面站了20分钟就被阳光灼伤了。“在给曲棍球场地里的草坪浇水时,场边的志愿者们没有一个躲开的,反而希望也跟着“借光”凉快一下,那感觉有点像泼水节呢。”

  在大冬会上,何鑫被分配在运动员餐饮中心做志愿者服务工作。为了与不同国家的运动员沟通,何鑫和同伴们现学现卖学起了日语、德语、俄语等好几种国家的日常用语。“我们每人负责和运动员学习一种,交流过后就都学会了。”对于现在的工作,何鑫还是幽默地给记者讲述难忘的事。“在餐饮中心的留言簿中,捷克冰壶队的队员们用简笔画画出了几个队员的头像,还签了自己的名字。而且她们还给光头的教练也画了一张,教练在吃过饭后也很有兴趣地签了自己的名字。”何鑫告诉记者,“美国队员看到其他国家的队员都在留言簿上签名,以为是一本官方的签名册,十分正式地签下了每个队员的名字。后来知道是留言用的又特意写上了感谢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之类的话。”

  “我想在休息时能看一场大冬会的比赛。”对于在大运村做志愿服务的何鑫来说,这几天下午2点到晚上12点的工作让他除了睡觉连看比赛转播的时间都没有了。“等我有空时,一定要在看一场比赛。”现在,这是工作在后方的何鑫的最大愿望。对于不能到现场观看家门口的比赛,何鑫笑了笑“也许会有一点点遗憾,但我能在志愿者的岗位上做点事更开心,毕竟我是主人嘛。”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