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5日讯(于军 记者王凌霞) 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警察:放弃了自己得心应手的派出所内勤的岗位,也放弃了县局指挥中心安逸舒适的环境,偏偏选择在乡镇派出所作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一年过去了,她对辖区的情况了如指掌熟记于胸;两年过去了,她在社区民警的岗位上小有成就被评为先进;三年过去了,她和辖区的百姓亲如一家,其乐融融;一年年过去了,刘丽敏,这位工作在汤原县公安局鹤立派出所,这位把为群众做事作为自己最大快乐、获得“2008全省公安新闻人物提名奖”的女民警就这样在实现理想中品味着自己的快乐人生!
真诚警花坦诚相处百姓信赖
当上了社区民警的刘丽敏,每天在派出所进进出出时脸上都挂着笑容。走进社区,看到老百姓,刘丽敏这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女孩子觉得自己就像回到了家。问问东家有什么难处,看看西家是否需要帮忙,刘丽敏把自己的每分热情都倾注在了工作上。起初,社区的老百姓们见到来了个女民警都觉得很新奇,但不久这份好奇就被信赖所取代,因为他们发现这位女民警和过去曾经见过的所有警察都不一样,她愿意和老百姓在一起说话,不但听他们反应治安问题,还愿意听他们说说自己的烦恼,小到水龙头坏了、儿女不孝、夫妻吵架,大到下岗失业、婚丧嫁娶。只要有事情,不管是不是在警察的管辖范围内,只要和她说,她都会尽最大努力帮你解决。时间长了,老百姓都把她当作了亲人。
鹤立派出所所长王照利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2004年的时候,鹤立派出所受理了一起治安案件。一位姓郑的中年妇女和邻居家的老太太发生了口角,结果被老太太的儿子殴打。民警去调查的时候,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老太太仗着自己有病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姓郑的中年妇女挨了打却得不到赔偿,便一直找派出所要求处理行为人。这起案件的事实本来很简单,可当时负责调查的民警在当地又缺乏群众基础,工作起来又拖拖拉拉,导致取证困难,一直到2007年也没将案件办结。拖得时间久了,当事人的意见也大了,经常来到派出所找民警理论,话也说得难听起来。有一次她直接质问新上任的王所长:“这么长时间,就算是杀人放火的案子也应该办完了,你们却拖个没完,你说派出所还能干点啥?”王所长沉不住气了,他找来了刘丽敏:“小刘,这起案子能不能办结就在于取证,案子的发生地现在归你管,这回就看你的了!”
虽然法律上说每名公民都有作证的义务,但这样的治安案件由于当事人是居住在一起的邻居,旁观者往往都不愿意出证。刘丽敏知道,考验自己和辖区群众关系的时候到了。此后的几天里,她每天都来到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的家中,一坐就是小半天却始终不谈来意,只是和老人拉着家常。终于有一天,老人开口了:“孩子,你不说我也知道你是为啥来的,本来这事我打算烂在肚子里了,不对别人说,不去得罪人;可你这孩子太好了,这几年你为大伙操的心我都看见了,我要是不对你说的话于心有愧啊!”接着,老人对刘丽敏讲起了当年自己亲眼所见的关于案件情况的事实。
就这样,刘丽敏在现场周围挨家挨户地走,挨家挨户地谈,最终感动了附近的居民,大伙儿纷纷出具了证言。铁证在手,派出所依法处理了这起治安案件。
王照利所长说:“说实话,我当初派小刘去取证,实在是破釜沉舟最后一招,死马当活马医了,没想到她任务完成得那么好;群众把准备烂在肚子里的话对小刘说,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在他们的心里小刘是对他们最好、最值得信赖的人!”
巾帼卫士倾力呵护平安家园
“当社区民警最大的责任是什么?是让群众住着放心!”刘丽敏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接手和平社区的那一天起,她就想方设法,打防结合积极开展平安社区创建工作。
和平社区是离鹤立镇中心最远的一个社区,管内有1096户,3456人,工农混杂。过去,这里是鹤立镇出了名的“贼窝”,发案又多以盗窃为主。刘丽敏来了以后,从防范入手,刹住了这里的偷窃风。
她先是动员辖区里的奶牛养殖户,给他们每家都安装上了红外线报警装置。先进的报警装置让养殖户吃上了定心丸,从那时起他们就不用为夜间奶牛的防盗而担心发愁了。
每天都到辖区走访是刘丽敏搞好辖区防范工作的又一个秘诀。和平社区的道路大多为狭窄的巷道,人在道上要是走个对头碰的话,想躲都来不及。如果谁要是干点偷偷摸摸的勾当没准就会碰上刘丽敏。因为拿不准刘丽敏会在说明时间出现,过去一些喜好顺手牵羊的闲人也收敛起来。
社区要平安不仅要防得住犯罪,还要抓得住歹徒。因为对辖区的人口情况已经熟悉到了信手拈来的程度,又获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无论是传唤行为人还是抓捕嫌疑人,刘丽敏都是“一去一个准儿”。
2004年,刘丽敏到辖区的铁路货场传唤一名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就在找不到人准备离开的时候,刘丽敏忽然看到有名工人给她递来的眼神,她心领神会,一个箭步冲到了货堆后,传唤对象果然躲在那里!
群众的帮助固然是对刘丽敏有力的帮助,但没有信息的时候,她用“反证法”一样能获得准确的情报。
200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刘丽敏从社区内刚回到派出所不久,一位群众就气喘吁吁地跑来向她报告:我刚才在路上看见姓侯的了!
“姓侯的”是家在刘丽敏辖区的一名在逃人员。前几年,他接连实施了几起盗窃变压器案件后便逃到外地藏匿。这一次回到鹤立镇,派出所当然不会放过抓捕良机。
全所民警立即行动,出门上车前往抓捕,对嫌疑人居住环境最熟的刘丽敏当然也在其中。警车开到和平社区,刘丽敏忽然对车上的所领导说:“嫌疑人现在肯定不在家,咱们直扑他姐姐家一定能抓到他!”迎着所领导不解的目光,刘丽敏肯定地说:“如果嫌疑人在自己家附近出现,周边的群众一定会向我报告,现在没人给我送来消息,说明他不在那里!”所领导望着刘丽敏信心十足的眼神果断地下达了命令:“听小刘的,咱们去嫌疑人的姐姐家。”
5分钟后,民警们在嫌疑人姐姐家将其抓获。凯旋时同志们都说:“咱们小刘的情报网真是神!”
爱心使者真诚抚慰人间冷暖
对于社区民警而言,搞好治安防范,确保一方平安,是本分,但不是工作的全部内容。
社区民警不同于刑警、巡警、交警,他们与群众联系最多,接触最广,群众并不清楚社区民警职责范围,难免琐事小事都会找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又如何让群众满意?
“只要心中装着群众,把群众当亲人,就会缩小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让群众满意就不难。”刘丽敏这样认为。
“属于警察管的事绝不推诿,不属于警察管的事也要想办法帮助解决。”汤敏又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具体答案。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从来就不关手机。居民中谁家有常年患病的,谁家是有孤寡老人的,她都记挂念在心里头,过些日子就去串串门,聊聊家常,力所能及帮助他们。
“有什么事您给我打电话,有什么困难您告诉我,我一定尽力。”这是社区群众经常能从刘丽敏嘴里听到的一句话。
收废品的刘喜龙忘不了刘丽敏,从他几年前一家四口搬到和平社区时,刘丽敏就没有间断过对这个家庭的帮助。
那是刘喜龙搬家后的第二天,刘丽敏在走访时来到了他的家。当天下午,刘丽敏就送来了新棉被,替换下了这个四口之家用胶丝袋子缝制的“棉被”。
从那以后,刘丽敏成了这个家庭的常客,她每次下片的时候,再忙也要过去看看,了解一下他们是否遇到了新的困难。冬天粮油夏天蔬菜,刘丽敏去的时候常常不空手。
刘喜龙曾经感到纳闷:听别人说住在外地是要办暂住证、要收钱的,可为什么自己一家四口年年都有暂住证却没用交一分钱呢?过了很长时间他才知道:原来,每年刘丽敏都在自掏腰包给他们一家人办理暂住证。
2006年9月份的一天,刘丽敏下片的时候忽然发现刘喜龙家的门紧锁着,这可是从没有过的情况。她的心当时“咯噔”一下子:这个家庭是不是遇到了什么特殊的情况?她马上给刘喜龙挂去了电话。
刘丽敏想的没错,刘喜龙的确是遇到了难题,就在前一天,他家中唯一身体健康的大女儿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住了院,当他蹲在医院的大门口发愁的时候,接到了刘丽敏的电话。
一会的功夫,刘丽敏风风火火地来了,她送来了手术费的缺口——400块钱。刘喜龙接过这400块钱的时候激动得连嘴唇都打着哆嗦——这是救命的400块钱啊,这是一直在帮助他的好民警刘丽敏送来的!
就在我们采访刘丽敏的时候,刘喜龙又来找刘丽敏了:用来拉废品的三轮车没交养路费,收费人员把他的秤扣押了。他想让刘丽敏帮忙把秤要回来。刘丽敏满口答应下来。
刘喜龙走后,我们问刘丽敏:“秤能要回来么?
刘丽敏:“我去交50块钱的养路费,人家自然就把秤退回来了。”见我们还有一丝疑问她又说:“其实买台新秤才20块钱,但是那样做的话他就知道是我给他交费了,那样会让他过意不去的。”
“爱民的主题很大,但爱民的事要从小处做起。群众找我那是对我的信任,我愿意尽全力帮助他们,社区民警就是要对群众有感情!”刘丽敏觉得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愧疚妈妈浓浓亲情闪亮升华
警察,是一个很男性化的职业,往往意味危险、艰辛和奉献。女性从事这一职业,肯定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工作中需要和男警察一样的吃苦耐劳、英勇果敢,同时还背负着女性无法卸却的家庭重担。谈起家庭,刘丽敏没有了讲述工作时的高昂情绪,没有了那份坚定从容。
刘丽敏的丈夫在汤原县工商银行工作,从结婚以来,他们两人始终两地分居,只能在周末团聚,可一直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社区居民的事放在第一位的刘丽敏常常连这仅有的一点团聚时间也要占用。至于孩子,她更是满月就给忌了奶,完全抛给了婆婆。孩子懂事后总是问奶奶:“为什么妈妈总是不带我出去玩呢?”刘丽敏说自己欠孩子的“债”太多,她常想,为了一方平安,舍小家,顾大家,我苦点、累点,孩子长大了就能理解了。
的确,正是因为具有这样一种“大爱”,刘丽敏不仅没有失去家人的那份挚爱,还赢得了家庭的支持和理解。
人民警察队伍群星璀璨,刘丽敏或许不是最耀眼的一颗,却是辖区群众心中最亲切温暖的那一颗。她对工作的这份至真,对群众的这份至诚,感动了许多人,也号召了许多人。无形中,一种互帮互助的氛围在社区中形成,她与社区居民之间也建立起了一种超越一般警民关系的真挚情感。
李淑云今年已经64岁了,一个人居住在和平社区,过去她性情孤僻,常常疑神疑鬼地觉得身边的人都在暗地里对她使坏。不管住在哪里,总是和邻居闹得很不愉快。刘丽敏来了以后,有空就到她家去坐坐,给她讲身边发生的趣事,冬天的时候,刘丽敏还登门帮她把窗户钉上塑料布。时间久了,李淑云老人变得不再孤僻,走在路上也时常和周围的人打招呼。邻居们看到了老人在刘丽敏关怀下发生的变化,也都忘掉了过去的嫌隙,关心起老人的生活,使她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
社区里有一个名叫李孟旭的女孩,从小没有了父母,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去年,孩子的奶奶也患病去世了,她只能和患有轻度精神疾病的爷爷相依为命。从那时起,刘丽敏就时常去探望小孟旭,每次都给她带去好吃的和学习用品。在刘丽敏的带动下,社区内越来越多的好心人把援助之手伸向了小孟旭……
“其实这没什么,我做的这些别人也能做到。”刘丽敏说。她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深深感动了社区的所有人,使她具有了潜移默化的感召力:排疑犯,她一招呼,就有群众自愿参加;搞宣传,她一出现,群众就会主动上来协助开展;抓防范,她一询问,群众就会在最短时间向她通报……
“与老百姓的距离近了,就有了民情积累;与老百姓的交往深了,就有了感情积累。”她对社区群众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这种感情让她感到充实和快乐。在对群众付出深情的同时,刘丽敏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群众对她的爱意。上门送身份证时间晚了,群众就留她吃口家常饭;天气热了,走进群众家门总会有人给她递过清凉的井水……每当这时,刘丽敏更为自己的辛勤付出而沉醉,为自己为民服务的快乐人生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