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太阳岛西餐厅“米尼阿久尔”:一个时代的背影
2009-03-08 14:48:29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 张育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8日讯 日前,关于重修太阳岛“米尼阿久尔”西餐厅的新闻,让久已淡出人们记忆的“米尼阿久尔”再度复苏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个创办于1926年的西餐厅,一度成为哈尔滨的名片。但是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太阳岛上的“米尼阿久尔”只是分号,正宗的老号却在中央大街上———

  “米尼阿久尔”的老房子

  研究哈尔滨老建筑的民间学者刘延年,手上有一张“米尼阿久尔”西餐厅的老照片。这张老照片不是太阳岛上的“米尼阿久尔”,而是中央大街上的本号。照片上的建筑古色古香,似乎有一种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照片上的房子很洋气,房山的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一个漂亮的裸体女郎。这栋建筑的风格属于新艺术运动,建筑界人士至今认为,这是哈尔滨的经典建筑之一。

  这个老建筑至今仍在,就位于中央大街58号,如今经营着一家时装店。曾经,它还是有名的哈尔滨摄影社。只是柱头上的裸体雕塑,在动乱年月被狂热无知的人砸掉了。岁月总是会留下一些谜团,留下许多遗憾。

  刘延年说,“米尼阿久尔”是俄文“精美艺术品”的意思。由此可见,1928年开办“米尼阿久尔”茶食店的老板———犹太人E.A.卡茨的自信。当年的茶食店其实就是西餐馆。在如此精美的建筑里,喝上一杯新煮的咖啡,是一件相当惬意的事情。

  事实上,这个西餐馆主要经营莫斯科风味的果子、咖啡,当然还有西餐。1928年,哈尔滨的洋风很盛。自1903年开办的中东铁路阿穆尔军区军官俱乐部西餐厅,给这个开埠不久的城市带来俄式西餐,中国人学做西餐是一种时尚。不但滨江关道衙门的膳长郑兴文要学做西餐,普通的厨师也要学做西餐。E.A.卡茨的茶食店雇佣的厨师人称“四大义”———王洪义、杨洪义、尤洪义和朱凤义,还有摆台的高手孟宪廷。那时侯的厨师把厨事当成一种艺术。

  之所以直到今天,哈尔滨的老年市民依旧对“米尼阿久尔”难以忘怀,除了它的生命力比较顽强之外,大家怀念的是那个氛围,那份情趣。关于西餐馆的定位和档次,1934年出版的《哈尔滨和奉天》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吃茶果子店米尼阿久尔,按莫斯科制果法制出的果子、煮的咖啡,独特的朝食、中餐、夕食,以及其他各种饮料,价格最为低廉。”


 

  “米尼阿久尔”的变迁

  刘延年说,早期的“米尼阿久尔”只叫了不足3年,这也是人们只记得太阳岛上的“米尼阿久尔”的原因。1939年,白俄经理布列斯,将犹太人卡茨经营的“米尼阿久尔咖啡茶食店”,与中国人经营的义顺合合并,并改名“维多利亚”。这个时候“米尼阿久尔”的老板已经是白俄布列斯,没有人知道E.A.卡茨何时离开中国,也没有人知道他最终的下落,E.A.卡茨留给了我们两座漂亮的建筑和一个模糊的背影。也没有人知道,两个合股的老板,为什么要把产业归在英国的女王名下。那一段时间盘桓在哈尔滨的外侨,英国人占很少的一部分,并且大多是从英国逃出来的犹太人。

  茶食店一直经营顺畅,顺畅经营的茶食店没有留下什么痕迹。1938年以后,日伪实行配给制,各种物资严重匮乏,饮食业全部进入冰冻期,西餐馆一样门庭冷落。闲着没事的厨人,百无聊赖地看着餐馆前的矮树上,灰黑的麻雀起起落落。那时候城市里的麻雀,还可以看出背上的斑点,马家沟还是可以垂钓的清溪。

  1945年,前苏联红军进入哈尔滨,在哈的苏联人大量增加,给俄式西餐打了一针强心剂,西餐馆开始纷纷恢复营业。那情景,似乎是蛰伏着的动物,在春天里还阳。有这样一个记载:1947年,全市共有西餐馆69家。这是西餐业的一次回光返照,比起三十年代的260多家,已经大为逊色了。较有名望的是马迭尔、马尔斯、大世界、新世界、紫罗兰等。有11家为外侨所开的餐馆,业主是苏联人、德国人、希腊人和波兰人。之所以提到紫罗兰,是因为此时已经没有什么“维多利亚”,维多利亚西餐馆被中国人卜大生接手,改为“紫罗兰西餐馆”。

  “紫罗兰”凋谢之后,这里变成了著名的哈尔滨摄影社。活在人们记忆中的“米尼阿久尔”,已经被太阳岛上那个临水的小二楼而取代。

  遍地西餐的时代

  哈尔滨曾经遍地西餐馆,那时侯,哈尔滨活动着20万外侨。那时侯的20万不同于现在的20万,那时侯的20万人口超过城市人口的一半。所以哈尔滨遗留的老照片上,我们经常不经意地看到风情万种的外国女郎。

  外侨———开始是筑路的俄国人、后来主要是避难的犹太人进入哈尔滨后,一边修筑教堂会所,安放流浪的精神家园,一边开起各式西餐店,填饱饥饿的皮囊。由于各国侨民争相涌入,哈尔滨迅速发展成国际大都市。国际性的口味,国际性的视野,催发了西餐业迅猛发展。套用一句俗词,西餐风味店如同雨后春笋。这是哈尔滨西餐最兴旺的时期。据刘延年考证,这一时段在哈尔滨经营西餐的业主,有俄罗斯人、德国人、希腊人、波兰人,也有很多中国人。这是哈尔滨餐饮史值得记录的一笔。


  有记录表明,1937年哈尔滨共有西餐馆26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里区和南岗区,以中央大街两侧最为密集,共有37家。我们可以记住这些西餐馆的名字,他们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凡达基、马迭尔、美国饭店、扎朱熬威、塔道斯、依日力、基度亮、爱尔密斯、亚道古鲁布、江畔观光亭、伦敦饭店、密斯饭店、马尔斯西餐馆,当然还有“米尼阿久尔”西餐馆。

  一个时代匆匆走过,我们之所以怀念“米尼阿久尔”西餐馆,是因为它是那个时代的背影。我们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哈尔滨的历史上,存在着那样一个时代。

  太阳岛上的“米尼阿久尔”

  市民们难以忘怀的太阳岛餐厅,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毁于大火之前,都是一家著名的冷食店。它是太阳岛的地标,与太阳岛齐名,甚至成了太阳岛的一张名片,被列为太阳岛三大建筑景观之一。

  太阳岛餐厅的前身是“米尼阿久尔”的一家分号。这是一座俄罗斯式的二层小楼,从江面望去,就像坐落在水上的一艘大船,餐厅可容纳200人同时进餐,主要经营的是西餐的凉菜、热菜和冷饮。外国侨民喜欢度假,这是一个好习惯。中国人喜欢勤劳俭朴的过日子,但总是淤积在生活的琐事里,会让人头脑生锈,会被生活的琐事窒息。在颠沛流离的状态下,依然喜欢度假,这是一个民族的心理性格。在自然里忘却烦恼,整理心情,才能面对更大的烦恼。走进大自然是另一种心灵的忏悔。

  那些旅居哈尔滨的侨民,选择到太阳岛度假。他们喜欢坐在这个江畔餐厅里,一边喝着冒着白沫子的乌鲁布列夫斯基生啤酒,或者是梭忌奴牌冰啤酒,一边欣赏江畔的风光。看江面上破浪的客轮,看垂钓的舢板、看浪漫的帆船、看沉重的拖轮。最让哈尔滨人津津乐道的是,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坐在这个餐厅里,凭窗欣赏太阳岛的风景,并留下了由衷的赞叹。刘延年考证,在沦陷时期,它曾经是日本特务机关的情报据点,既防范抗日活动,也监控白俄事务局的动向。太阳岛上的俄罗斯建筑群,当年是白俄事务局的别墅,这里有白俄活动的据点。后来,这里成了国际间谍聚集出没之地,也是国民党特务秘密接头、递交情报的场所。哈尔滨解放初期,来这个餐厅的客人还曾被“江北胡子”盯上,客人离开餐厅后被绑架、袭击的情况时常发生。1947年初,“江北胡子”基本被消灭,已改名太阳岛餐厅的“米尼阿久尔”才真正恢复了餐厅功能。解放后,餐厅逐渐演变成以烹制江鱼为主的中餐厅。餐厅曾经整体搬动过三次,当时搬迁时数百人围着餐厅喊着号子抬,场面相当壮观。餐厅几次搬动都是因为防洪建堤需要,越搬越高。

  1997年的一把大火,让一个时代的背影烟消云散,让哈尔滨人的痛惜历久弥新。有关部门解释,将“米尼阿久尔”“请”回太阳岛,是市民的热望。一方面,“米尼阿久尔”曾是很闻名的一所历史建筑,因其建筑风格独特,成为太阳岛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带有时代的历史痕迹,对它的复建,是一种尊重历史的体现;另一方面,目前太阳岛上,缺少一处供游人使用的大型餐饮娱乐中心,新复建的“米尼阿久尔”将具有这一实用功能。

  哈尔滨是一个只有百年历史的城市,但是百年的风云际会,让这个城市拥有了无法取代的历史内涵。“米尼阿久尔”是这座城市一个时代的背影,有了它,让我们暖暖地看着这个城市的童年,回味着这个城市最初的文化。或许不久的将来,“米尼阿久尔”将会成为城市新的地标和名片。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