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刘威葳 “团长”是我的一个试验品
刘威葳在《团长》中饰演了一位因战争流落他乡的缅甸华侨,也是脏兮兮的“男人堆”中最干净、亮丽的一个角色。虽然戏不太多,言语很少,但鲜明的性格和表现质感,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电话中,一听记者是哈尔滨的老乡,刘威葳立刻热情起来。她说自己每天都看电视中播放的《团长》,还边看边琢磨自己哪些方面没演到位,哪些方面还可以怎样演等。《团长》中,刘威葳说,自己在剧中饰演的虽然是个南方女人,但骨子里东北人的那种率真性情、个性张扬的特质,让自己很好地把握了角色。进入影视圈以来,刘威葳尝试了很多角色,她说演员都有自己的惯性,擅长什么就演什么,但《团长》这部剧让她又有了新的尝试,创作方式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角色。特别是康导,让她在镜头前表达出的那种淡定、沉静,即没有态度的表演、似有似无的状态,都让她感觉到一种全新的尝试。所以这部剧成了她的一个试验品,关键是改变了思维方式,让以往的经验都归零,因此受益匪浅。
刘威葳说话带着东北女孩特有的直率,她说自己和东北男人都特别有缘,演了几部戏都和他们演对手。这次自己虽然晚进剧组一个多月,但因为有张国强、张译这些老乡在,她一下子就和他们混熟了,像家人朋友一样,没有一点距离感。而且,东北人骨子里都特有幽默感,见了面大家就开始闹,这让自己很难再装“淑女”了……
刘威葳是考入大学才离开哈尔滨的,家中亲人还都在哈尔滨,因此每年都要回家几次。她特别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她在哈尔滨和初中、高中同学都聚会见面了,有的都好多年不见,见了面大家那个亲啊。这个年让刘威葳过得特别开心,也让人一下子就感觉到她对家乡的那份亲情。
张国强 容易受伤的男人
电话连线张国强,听到他轻松愉快的语气,得知他正在佳木斯的家中,每天都看正在几家电视台热播的《团长》,看了自己饰演的迷龙,他给自己“勉强”打了个及格——60分。他笑着解释说,康导现在拍戏时经常给大家打分,要是按照他的标准,他也就能得个30分,因为在康导那里,最高分也就50分,没及格的。
《团长》中,张国强扮演的迷龙是一个东北老兵,被日本侵略者从家乡赶到了大西南,有家难归,压抑、愤懑,无处宣泄,就四处撒野、暴打他人。在剧中的男人堆中,他还是唯一一个有“女人”的男人,半路捡了个老婆和儿子,为剧情增色不少。对此张国强连说是“幸运也不幸”,加了一个女角色,也许是编剧想“英雄配美女”,给情节加上一点希望的亮色,但拍男人戏较多的张国强不是很自在,总怕把握不好,好在女演员刘威葳特别聪明,总有一些好的想法,俩人配合很是默契。
剧中的迷龙有很多遭罪的镜头,被扔进水坑、被五花大绑、扛十几斤重的机枪爬坡……因此没少受伤。张国强说,他拍其他片子时也常常受些伤,是个“容易受伤的男人”。张国强自己总结了一下原因,觉得就是自己“太投入”所致。快杀青时,导演和朋友们都看出他累得眼角都耷拉下来了。这次封镜后,他回佳木斯呆了20多天,发誓不拍了,可片约不断的他,很快又回到片场,与王宝强拍了国庆献礼片《我的兄弟叫顺溜》,他在里面饰演一个军分区的司令员,是个神枪手。此次回到佳木斯,他也只能呆几天,马上又要到北京参加一些宣传活动,4月份还要到广州拍摄名为《还看今朝》的警察系列剧,他是男一号。
作为纯东北的“爷们”,张国强说他在剧中扮演的迷龙,包括《士兵突击》中的连长高城,都传递出北方男人性格中率真、豪爽的一面。他说,观众喜欢迷龙、高城,也就是喜欢黑龙江可爱的男人形象,他愿意把这种感觉继续下去,让人永远喜欢东北的男子汉。
张译 回忆都是残忍的
《士兵突击》里的“史今班长”让家乡演员张译几乎红透影视界,拥有了大批的“突迷”。如今正在电视上热播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团长》),张译在剧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孟烦了,一个嘴贫的从戎书生,一副苟且偷生、玩世不恭的样子,完全颠覆了《士兵突击》中温情善良、沉着坚韧的形象。而这,并没影响他在刚刚形成的众多“饭团”(《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粉丝)中的美好印象,很多人夸这是他人物塑造的巨大突破。当记者连线正在《生死线》拍摄现场的张译,他透露,虽然几家媒体热播,但他至今一集都没敢看,原因是特别不满意自己在剧中的表现,没有把握好人物的性格内涵,似乎全然不知影迷们的高度评价。
每天脸上涂满油彩和泥土
说起《团长》,张译一再说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部戏。第一次看完剧本大纲,他就哭了一个多小时;戏刚拍了三天,他就撑不住了,剧中人物面对杀戮的软弱和无力,带给每个人巨大的心灵折磨。至今,张译甚至不愿意再回忆,包括有关那个时期的那段历史。他说,连回忆都是残忍的。
对人物塑造的全情投入,使张译和剧组其他演员一样备受煎熬。在拍摄杀青那天,剧组全体演职人员喝酒庆贺,他说自己喝得最多,“五迷三道”的,大醉一场,是不舍,更是解脱吧!
这是张译拍摄的最艰苦的一部戏。他说,演员几乎每天都是一身脏衣服、黑头灰脸的样子。化妆时在脸上先抹一层油彩做底色,再涂一层灰黑色化妆品,时常还在地上抓点土一通乱抹……张译说,最难以忍受的是拍戏时是冬季,早晚非常冷,中午又很热,常在北方生活的人很难忍受那种钻心入骨的冷。
满口“京片子”来自经典剧
《团长》剧中,张译扮演的“孟烦了”讲的是一口“京片子”,标准的老北京话。而剧中的画外音“孟烦了”又一直以“我”那富有磁力的标准“普通话”讲述而贯穿全剧始终。张译高兴地说,这圆了他一直想当配音演员的梦。
从小在哈尔滨长大的张译,普通话说得非常标准,加之有在北京生活了十来年的经历,他觉得北京话说起来并不难。为了剧情的需要,他又买来《围城》、《四世同堂》等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努力学习,把老北京话说得有模有样的。可有时也忘乎所以,拍激动了“大米查子味儿”就出来了。为此他特别羡慕剧中张国强扮演的东北兵迷龙,能很溜地说一口自己的家乡话。
《士兵突击》《团长》《生死线》
原是“三部曲”
正在拍摄《生死线》现场的张译透露,他在这部新剧中扮演的何莫修从外型到各方面都与以往扮演的任何角色不同,突破非常大。他还告诉记者,该片其实与《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是编剧兰小龙的“三部曲”:《生死线》中后来逃跑的一个假冒团长的士兵,就是《团长》中的龙文章,他在片中阵亡而由张译扮演的孟烦了“接任”,后来这个“团”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收编,最终就是《士兵突击》中的“钢七连”的前身……
原来如此,“三部曲”有这样倒着拍出来的,其中这样相连的“暗线”,也只能由观众自己琢磨了。而张译不仅参与了这“三部曲”的全部拍摄,还都饰演了重要角色,这可不仅是幸运问题了。
“团长”中的小“赤化分子”李樑(左)和“蛇屁股”范雷也是黑龙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