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市政环境专家提倡:市民总动员 自扫门前雪
2009-03-23 08:52:4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赵政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3日讯 据哈尔滨市清冰雪指挥部办公室统计,去冬今春哈尔滨共下了29场雪,其中大雪3场,中雪5场,降水量超过40毫米,较上一雪季降水量猛增28.7毫米。有关专家分析,这个雪季哈市清冰雪费用超过6000万元,大大高于往年平均水平。

  “大冬会后哈尔滨咋没人清雪了呢?天气一冷一热,路面全是冰。”12日一位市民给媒体打电话抱怨道。记者采访中也注意到,大冬会闭幕后,哈市连续下了多场大雪,每次都造成路面光滑,交通堵塞、肇事增多,行人摔伤现象时有发生。雪后除了环卫工人外,基本看不到大规模清雪的场景。市区路面白天是雪,晚上是冰,人行道遍布泥水,令人无处下脚。

  哈市清冰雪指挥部工作人员孙明磊介绍说,目前哈市清雪队伍主要由市政环卫工人和社会清雪公司组成。全市需要清雪的一二类街路1779条,总计3554万平方米,其中清雪公司约承担1500万平方米的清雪任务。社会清雪公司的清理费用主要由市区两级财政承担,市级财政平均每年拨付约650万元,再加上区级财政匹配的清雪资金,每年财政共拨付约3000万元用于清冰雪。

  “今年的清雪费用还没有最终统计出来,但原先的那些钱肯定不够用。”孙明磊说。据介绍,南岗开发区清理一次小雪或中雪的费用为0.3元/㎡,大雪0.33元/㎡。去冬今春这29场雪当中,由清雪公司参与清理的有15场。全市以平均每平方米支付0.3元计算,每场雪需清理1500万平方米,每次就要支付给清雪公司450万元,15场雪就是6750万元。

  开发区城管所所长刘金滨向记者回顾了哈尔滨清冰雪机制的三个变化历程。

  第一个是传统的全民清冰雪时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哈尔滨清雪以义务为主。市民以雪为令,实行“门前三包”。每逢雪后,学生停课、工厂串产,机关轮班,街道上清冰雪的人人山人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企业增多,学生、工人、干部逐渐淡出了清雪大军。2000年进入了第二阶段,政府出台了“以资代劳”政策,住街单位向街道办事处缴纳清雪费,由办事处雇人清雪。但是,由于当时收入普遍较低,收费力度不够,清雪费收取并不理想。近几年,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街路变多变宽,“全民皆兵”的清雪方式彻底发生了改变,清雪进入市场化时期,清雪费用成为政府的一项固定支出。也就是从那时起,专业的清冰雪公司应运而生,2004年哈市最多时达到了100多家,大量的郊区农民和下岗职工成为清冰雪的主力军,由他们和市政环卫部门共同承担城市的清雪任务。

  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位市政环境专家认为,哈尔滨市清冰雪机制、体制需要新思路。通过哈尔滨这几年的实践证明,清冰雪市场化确实提高了效率,一般短期的小雪都能及时清理,保证了市区路面畅洁,但同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除了政府财政负担加大,最主要的是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有些清雪公司和部门为了节约成本,减少人力,大量使用融雪剂。短时间内道路畅通了,但对城市环境、对路面的破坏都是长期的,不可逆的。

  省社科院研究员赵瑞政也认为,清冰雪不能完全市场化。在当今社会,每次降雪都组织学生和市民上街清冰雪已不现实。但完全市场化,经济实力不允许,技术水平也不够,保证不了雪后城市交通的通畅和市容环境的整洁。

  赵瑞政建议,清冰雪市场化和义务化应当结合起来,在大雪或灾害性降雪时,应当组织市民上街义务清冰雪,这样既能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又培养了市民热爱家乡的品德,有助于提升哈尔滨城市凝聚力和竞争力。

  冰雪给哈尔滨带来了不断增长的旅游收入,但清冰雪也给哈尔滨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负担和难题。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刚刚结束的省及哈尔滨“两会”上,改革清冰雪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代表、委员提出,冰雪之都的市民有义务参与到城市清冰雪中来,要唤醒市民“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自觉意识,义务清雪的传统不能丢。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