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果戈里大街“老摩电”去留两难 三大矛盾不简单
2009-03-24 10:37:3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马添伦 郑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4日讯 哈尔滨市南岗交警大队的刘明伟同志关于“老摩电”应撤出果戈里大街的来信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从广大市民的来信来电中记者注意到,十之八九的市民赞成将“老摩电”移出果戈里大街,吁请有关部门早下决断,尽快迁走给哈尔滨市交通添堵的“老摩电”,还这里一个畅达的交通。

  然而,记者在走访中注意到,这样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老摩电”似乎很难迁走,或许还要让市民继续添堵!那么为什么在市民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在一些职能部门或市政管理者看来又那么“难”呢?这去留两难的“老摩电”究竟在述说着什么呢?

  矛盾一:

  “主”与“仆”的位置倒换

  为了向广大读者说明“老摩电”的出现过程,记者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先后采访了南岗区政府、南岗区建设局、哈市规划局等多个部门,可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没有哪个部门承认当初是他们决定修建的。在记者走访的任何一个部门都没有看到当初“老摩电”修建的批文或论证。显然“老摩电”在修建程序上有问题。

  在关乎“人民城市人民建”这个“主”与“仆”之间关系的问题上,程序是个本质问题。

  日前,在记者向读者披露当初修建“老摩电”成谜的报道时,心情是苦涩的。百万元巨额投资显然为财政投资,居然在没有经过专家尤其是市民参与论证的前提下,稀里糊涂地“山寨”了一把“摩电”,继而“画虎不成反类犬”地给市民添堵。

  如今,当越来越多的“添堵”状况日益受到市民这个“城市主人”诟病的时候,当初拍脑门的决策者却装聋作哑。最后,记者决定放弃揭开当初是谁决定修建老摩电这个谜了,因为它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知道了“管家”自作主张拿“主人”的钱胡乱作为的时候,也便明了他们尴尬地成了“甄士隐(真士隐)”——唯一不希望他们显现出“做了就做了,爱咋咋地”般的老爷骄横的身影。

  矛盾二:

  “山寨”老物件与历史的对望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当初“管家”自作主张修复“老摩电”的初衷。“摩电车”是老哈尔滨人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这不仅仅是它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叮叮当当作响的样子,恰似这个开埠历史并不很久的城市童年的影像,更在于人们忘不了中国革命志士的记忆。诸如当年中共地下党员赵一曼、冯仲云在电车厂建立党团组织和赤色工会,多次领导工人举行罢工给日伪当局以沉重打击等事例,“摩电”已与这个城市的百年成长融为一体。睹物思人,假如让“老摩电”在哈尔滨街道上再现不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呼应吗?

  然而,当“管家”以“山寨”的思维、“山寨”的工艺、“山寨”的部件造出了“老摩电”放在那里后,人们发现“此物非彼物”:没了车顶上经常闪现火花的接线杆,有的只是柴油机的轰轰声;没了载客运输的实际运营功能,有的只是三五百米短短一程外加昂贵的车票。果戈里大街两侧的商家向记者反映,这个“老摩电”行驶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就经营不下去了,停在哪里哪里就成了“疙瘩”,结果今天在这儿放几天,明天在那儿放几天,家家都往外撵。老摩电之于哈尔滨,“此物最相思”。可当这个以“山寨”思维造出来的汽车怪物在错误的时间摆放在错误的位置上时,怎么能激发出哈尔滨人对历史的回望呢?

  对此,哈市的一家晚报曾刊发了一篇文章,文章中写到,“2004年南岗区政府在果戈里大街重新修复了一段用于观光的有轨电车。就这样,童年时的摩电车又成为果戈里大街上一条流动的风景线。我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它‘静卧’的身影,为老街增添了无限的怀旧韵味。可与老式摩电车相比,它太豪华了,豪华得甚至有些夸张——它的浮华与时尚怎能延续历史的厚重呢?”

  是的,没听说过历史还可以“山寨”的。

  矛盾三:

  “形象工程”对办实事作风的嘲弄

  许多市民对记者抱怨说,实质上不伦不类的“老摩电”上路就是个“形象工程”,这些钱多修复些背街背巷的破损道路不好吗?记者无言。

  有关哈市“翻浆路”以及一些街道排水设施不畅、道路破损严重等报道在省城各家媒体上屡有披露。在走访主管部门时莫不以经费有限为由而言之。事实倒也大抵如此。据有关部门告之,每年哈市城市道路的维护费用尚不够道路破损修复的费用。最后好多街道建设标准只得降低,并得“寅吃卯粮”“捉襟见肘”。

  其实,堪于“老摩电”添堵果戈里大街事例相比者绝非鲜见,或更甚于此。读者来电来信向记者反映,哈市街头不止一处有假椰子树混杂在树木中,大煞风景;被称之为景观大道的黄河路两侧立体花坛上,冬季竟很有“创意”地喷上油漆以充五色草。还有一些建筑专家向记者反映了他们的担忧:近年有关部门为了“复古”,在一些街道的临街老建筑上在楼房立面上饰装繁杂的装饰墙,其实这对原有建筑的使用寿命是有很大影响的。

  当以“形象工程”为功利的出发点,管家“山寨”老摩电便成为一种必然;当管家们以“职业经理人”自比到处交流“经营城市”的经验时,科学发展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羁绊。在记者将一些读者反映的山寨“老摩电”果戈里大街交通添堵的报道刊发后,许多读者继而向记者指出,你们将有关部门修复“老摩电”现象叫作“山寨”是不对的。“山寨”已成为一种文化,是有一定内涵的,起码是有一定的使用功能。然而,那个果戈里大街上的“老摩电”却有百弊而无一利,这不是糟蹋“山寨文化”吗?这种对“老摩电”的批判之批判让记者深感修复“老摩电”并置于大街上的做法竟是那般的“没有文化”。

  记者在结束此文的采访时深感忧虑的是,这种“哀之而不鉴之,而令后人复哀之”的“山寨老摩电”事情尚没有个头绪。果戈里大街上的“老摩电”去也难留亦难。去,难在“管家”能否循从科学的发展勇于纠正与交通环境不和谐的观念上。留,则难在老百姓的呼声里。

  但愿那真正的老摩电出现在它应该存在的地方。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