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3日讯 题:远征极地未曾谋面的朋友———记者与杨永昌的交往
从互联网上看到飞龙公司直升机坠海,机械师杨永昌失踪的消息,记者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遭遇不测的,怎么会是那个曾在两个多月时间里,与记者在电话热烈交流中结为朋友,将哈飞人在地球的极北之地为家乡人争光的好消息传回冰城的老杨。
去年7月初,飞龙公司的一架直九直升机随“雪龙”号参与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本报编辑部决定报道这次哈尔滨人的北极之行,哈飞集团安排杨永昌与记者联系。那时,老杨已随机组到达上海做行前的准备。作为特设机械师,此时他的责任最重,必须在离岸前把直升机的隐患排除掉。可当接到素昧平生的记者的电话后,他热情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还主动介绍了那次科考的情况,并确定了此后的联系方法,就此拉开了记者与北极的首次“零距离”接触———“北极连线”的帷幕。
“雪龙”号北上,老杨专门为本报修书一封,讲述了他们此行的概况及从上海出发后的情况,并附诗一首表达哈尔滨人在科学探索征程中的不懈斗志。进入北极圈后,尽管电话联系不畅,但只要电话信号清晰,老场都要向记者介绍哈尔滨人、哈尔滨生产的直升机在地球最北端不畏严寒和艰险、为国争光的场景。在老杨那断断续续的语音中,哈飞人和哈飞直升机在北极科考中进行航空遥感、浮冰站址选择、运输浮冰站人员和物资仪器、在密集浮冰区站位点进行观测作业、支持野外冰站考察的场景,都鲜活地浮现在记者的脑海中,并成为第二天《哈尔滨日报》上吸引读者的新闻。飞龙机组随“雪龙”号到达北纬85°25′这一中国船舶目前到达的最高纬度海域时,老场在电话里的自豪与骄傲,也让记者同样兴奋。两个多月来,“北极连线”发稿10多篇,成为本报一大看点。
北极归来,老杨又领受了新一轮任务飞向南极。见面,只有等到他的再一次归来。可不曾料想,记者等到的却是他不幸坠海的消息。但那年北极传来的亲切话语,我永生不会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