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雪龙”号坠海机械师失踪 记者:杨永昌很豪爽
2009-04-14 16:31:16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尧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记者与采访对象合照 左三为中国飞龙专业航空公司机务大队长杨永昌

  东北网4月14日讯 “雪龙”号失事直升机4名机组人员中3人获救,哈尔滨籍机械师杨永昌失踪。人民网记者回忆了他在台湾与杨永昌的一面之缘。全文如下:

  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搜寻雪龙号舰载直升机机械师杨永昌的消息。心里清楚结果可能是失望,因为凌晨时还刷新过,最新消息是下落不明。

  仍是下落不明,最新消息是老杨的妻子刘艳弘及亲属已经抵达上海,悲痛欲绝。我的眼泪,在这一刻落下,为了仅有一面之缘的杨永昌大哥。

  4月3日,高雄。我们在访台的“雪龙”号上采访的最后一站,就是参观停在后甲板的直9直升机。直升机旁,杨永昌和一位年轻同事正在给参观的台湾中小学生们讲解。因为直升机停放在露天,当日高雄又艳阳高照,杨永昌和同事穿着制服,连帽子也没戴,被晒得满头大汗。

  和雪龙号上的其他队员一样,听说我们是来自大陆的记者,杨永昌和同事自然地表现出见到家乡人的亲切。杨永昌给我们大家发了名片,名片上写着:中国飞龙专业航空公司机务部副部长、机务大队长:杨永昌。名片上办电、宅电、传真、手机、公司地址、网址一应俱全,名片的背面印着公司主要业务范围:航空物探、人工增雨、航空遥感、客货运输、飞机修理等等。显然,老杨发这张名片,不仅为了介绍自己,也是为了推介自己的公司。

  见我这科盲对“飞龙公司”有点陌生,杨永昌说,就是哈飞集团的下属公司。哦,我恍然大悟。杨永昌说:以后到哈尔滨给我打电话,到我们公司看看。东北人的豪爽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亲密接触直升机,大家都很好奇。见我们隔着直升机舷窗探头探脑,杨永昌慷慨地打开机门,让我们看个够,还上去小坐了一下。感念杨大哥的热情,也出于对南极英雄的崇敬,从来不主动与别人合影的我,建议同行的记者与杨永昌等科考队成员在直升机前合个影,留下了一张值得永远珍藏的照片。下船前,我问杨永昌和中铁建的老刘:什么时候到家啊?老杨和老刘异口同声地说:还有一个星期,到韩国还了直升机,就可以回家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雪龙号上的采访匆匆结束了,有关的稿子也在人民日报见报了。因为篇幅关系,见报稿中没有写到杨永昌和他的同事,有关老刘等科考队员的事迹也被删去了。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我决定给人民网再写一详细版本,全面地介绍我们在雪龙号上的所见所闻,顺便补充一些南极功臣们的事迹。


   在台诸事烦杂,加之本人拖拉的作风,给人民网的详细版本拖了很久都未完工,直到4月11日,雪龙号都已经回到上海了,再不发这稿子就“过气”了。我下定决心不管熬到多晚都要把稿子收尾、把照片处理完毕。4月12日凌晨快2点,我终于将所有图片和长达7000字的稿子发给人民网值班编辑,安心地睡去。

  次日一早就出去采访,中午才有时间上网检索一上自己稿子的处理情况。没想到,键入“雪龙号”几个字,出来的却是一条可怕的新闻:“雪龙号舰载直升机坠海,三人获救,一人失踪。”那一瞬间,直觉是不可能啊,搞错了吧,或是旧闻。因为雪龙号已经回到家了嘛,如果是在南极那恶劣的环境下,还情有可原,怎么可能在家门口出这种事呢?

  确认消息是真后,又希望失踪者不是我见过的杨永昌和他的同事。人就是这样,虽然这种事发生在谁身上都是悲剧,但我们私心里还是不希望自己认识的人有事。

  接着看到自己发回人民网的图片和稿子,第一张图片就是记者和杨永昌等的合影,第二张是停在甲板上的直升机。而稿子的第一段话让我自己感到了阵阵寒意:“平日里看到科考二字就‘转台’的我,一反常态地仔细研究每一条新闻,希望能找到熟人的身影----那些在台湾匆匆认识又匆匆离别的朋友。”

  然而令人悲伤的消息还是传来了。下午在外面采访时,在北京的家人打来电话,告知失踪的机组人员正是你写到的杨永昌!

  我无语了。晚上,虽然有许多稿子要写,还是忍不住一遍遍地在电脑上刷新,希望能有奇迹发生。

  两天过去了,奇迹还没有发生。已经回到全国各地的第25次南极科考队员们和对老杨共处的点点滴滴见诸报端:

  我们在雪龙号上见过的船长王建忠哭了。他说,考察队员每年都换,但机组成员和船员算是固定搭配,老杨只要有空就会到驾驶舱作义务船员……

  来自不同单位的队员异口同声地说,老杨在队中很有人缘,干活从来不分份内份外……

  老杨还去过北极,与他有过电话联系的报社记者说:在通话困难的北极,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记者的提问,介绍情况……

  出事前,关于老杨的报道不算太多。毕竟,在科考队中,科研人员才是主角。但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船员、机组成员、建筑工人甚至厨师等等幕后英雄付出的努力,南极科考不可能成功,甚至不可能成行。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据说,出事那天的天气十分恶劣。如果,他们不去台湾逗留4天,是否就能躲过这一劫?

  离家半年的老杨没有见到自己的家人,因为还有两天就可以到家了,他让爱人在哈尔滨等他。如果,他的家在上海,是否会少些遗憾?

  然而人生没有如果。唯一欣慰的是:搜救仍在继续。东海救助局搜救处张处长说:“我从事海上搜救超过26年,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现在搜救工作一丝都没有放松,我们将继续通宵作战。2001年,南海搜救王伟,我们就进行了10个日夜。”

  任何奇迹都会发生。杨永昌大哥,为你祈祷,盼你归来!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