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该碑名为“合同之碑”,位于校园内临近南通大街的一处草地内。碑为水磨石制,既无碑首,也无碑座。碑身高近2米,宽约1米,厚度在30厘米左右。正面刻有“民国十年百斯笃死者合同之碑”,后面的“碑文”没有碑题,繁体直书8行碑文,每行26字,石碑保存完好。
据市文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介绍,该石碑是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无意中发现的。根据碑文的内容可以确定,此碑是在1945年立的。“百斯笃”是日语音译,意为鼠疫,“合同”就是合葬的意思,立碑的是当时一个叫“断禁会”的禁吸鸦片烟组织。
碑文中详细述说了立碑的缘由:当年,哈尔滨市区内暴发了一次非常猖獗的鼠疫疫情,有3300人在疫情中染病身亡,被埋葬在东三省防疫所(原道外区保障小学,现在的伍连德纪念馆)附近的荒地内。在随后的25年内,由于雨水冲刷,坟土塌陷,骸骨暴露,随处可见,严重影响市容。于是,“断禁会”出面,在“榛莽”(荒草)搜集残骸,改葬此处并立碑记录。
据介绍,在防治鼠疫的斗争中,伍连德医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做出杰出贡献。他先后采取了四项措施:确定病情;阻断病源;建立隔离所;火化掩埋尸体。由于措施得当,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扑灭了鼠疫。因此,这块新发现的石碑也是见证伍连德等人阻止鼠疫经过的一处重要遗址。
市文物管理站站长刘云才就此认为,石碑的文字是记录当时鼠疫的唯一存世的碑文,也是唯一可以和历史文献互相验证的金石文物,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工作人员目前已将碑文拓下留存。作为和伍连德抗争鼠疫事迹相关的遗址,其所在地应予以保护修缮,文物管理部门也正申报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