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东北轻合金公司“731”废墟上锤炼出中国第一张铝板
2009-05-30 08:17:2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强 王方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30日讯 坐落在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铝镁加工业历史展览馆”暨“中国铝镁加工工业展览馆”内,一张没有任何修饰的铝板在这个“国字号”展馆琳琅满目的展品中并不显眼。可它面前铭牌上的“新中国第一张铝板”几个字,却使这张银色的金属板与众不同。

  毛泽东亲笔阅定东轻初步设计报告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需要强大的国防工业保驾护航,为国防工业生产铝镁产品的企业当时在我国还是空白。1952年2月4日,时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的陈云撰写了《审查一个工厂初步设计议定书的报告》,并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阅定。根据这个《报告》,新中国第一个铝镁合金加工企业开始在哈尔滨筹建。

  1952年5月20日,在哈尔滨平房地区侵华日军731细菌工厂的废墟上,当时代号一〇一厂的东轻开始建设,被列入国家“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它生产的铝镁产品、特别是铝合金板主要为我国航空工业服务。

  300多毫米厚铝锭压成0.5毫米铝板

  与许多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建的企业一样,国家的需要使得东轻一边建厂一边开始第一批产品的生产。在整个东轻还未全面投产之际,该厂熔铸车间就开工生产。1956年初,作为铝合金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新中国第一炉合金铝水在这里变成了一块闪着银光的合金铝铸锭,飞机所用的铝合金板材就将由这块铸锭轧制而成。

  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要生产出航空工业所需的合金铝板,压延才是一块硬骨头。热压工段是轧制铝板的龙头,设备大,操作也比较复杂。新中国的第一代铝镁工人,怀着早日为国家生产出第一张铝板的决心,满腔热情地向热压专家学习热压技术,反复操练,按照操作规程和工艺规程紧张而认真地忙碌着。从消除内应力到铸成适合热压的铝块,从铣面到酸洗去掉表面杂质,从加热到上机热轧,一次、两次、三次……经过反复压延,300多毫米厚的铝锭轧成了5毫米厚的铝板。

  但飞机需要的是更薄的板材。于是,厚板在冷轧机上被一次次锤炼。每压延一次,乳液喷在愈来愈薄的铝板上都会腾起一团团的热浪,可工人们顾不得这些。在他们的精心操作下,银色的铝板向0.5毫米逼近,经精确测量达到规定厚度时,又通过热处理、精整、检验,最终确认为合格产品。看似简单的流程,对没有任何经验的东轻人,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最终他们经受住了考验。1956年11月5日,新中国第一张铝板在这里诞生。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从第一块铸锭到第一张铝板,从第一个锻件到第一根飞机大梁,东轻的建立使我国航空工业拥有了自己的铝镁合金原材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东轻独自挺起中国铝加工业的脊梁。国产第一架飞机、第一艘运载火箭、第一枚导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远洋货轮、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等所使用的铝镁合金材料都产自东轻,“神舟”一号、“嫦娥”一号、直到“神舟”七号所用铝镁合金材料也都凝结着东轻人的心血。

  在生产出这些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新中国“第一”的半个多世纪中,东轻为我国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及国民经济各领域提供铝镁加工材料210多万吨,上缴利税22亿元,被盛誉为“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祖国的银色支柱”。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