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儿童用品高消费现象调查:父母们咬着牙给孩子花钱
2009-06-02 13:42:40 来源:东北网—齐齐哈尔日报  作者:郑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日讯 每年“六一”儿童节到来的时候,陈国斌都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不忍看儿子对心仪已久的玩具那渴望的眼神,面对动辄成百上千的儿童用品,靠低保生活的他,实在有些无能为力。

  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使家中惟一的“小公主”、“小皇帝”玩得高兴,过得惬意,家长们在吃穿用玩等儿童用品消费方面毫不吝惜。商场、超市、儿童用品专卖店就适时地打起了孩子的“主意”,各种儿童商品不仅琳琅满目,样式精美,其价格更令人“心跳加快”,让像陈国斌这样的低收入家庭不得不“望价兴叹”。

  儿童用品何以如此高价?又高价到什么程度?是市场个例还是普遍现象?对此,记者就我市儿童用品消费现象进行了调查。

  5月29日,在一家婴幼儿用品专卖店里,记者碰到了正在为2岁孙子买东西的刘女士。仔细挑选了半个多小时后,刘女士买了水杯、浴巾、衣服、凉席等,结账时显示总价为453元。指着手里一个带吸管的“贝亲”牌小杯子,刘女士告诉记者其价格为80元。她感叹:“我都没用过这么贵的杯子,现在养一个孩子,相当于以前养五六个。”记者在这家婴幼儿用品专卖店看到,这里完全是婴幼儿的世界,奶嘴、奶瓶、童装、玩具、科教用品、护肤用品等一应俱全,许多婴幼儿用品更被细化,分别适用各年龄段的孩子,像牙齿刚刚长出的儿童就有专门的牙刷和牙膏,包装上还特别说明是无香味不加色素的,还有稍大些孩子专用的指甲嵌、喂药器、电饭煲、研磨器等人性化设计的用品。记者随手拿起了一只婴幼儿多功能枕头,238元的价格令人砸舌。

  在另一家大型商场的服装专卖店里,儿童服装的价格同样让记者感慨,一套婴儿贴身穿的衣服大多在百元以上。据服务人员介绍,穿在店门口小模特身上的一套“行头”,包括一件纯棉外衣、一件短袖T恤、一条配套的裤子,共600多元,比大人的服装还要贵。在隔壁一家儿童用品专卖店,一双纯棉童袜要卖25元,一顶帽子则标价60多元。

  品牌服装价格不菲,玩具的价格也能让家长掏出小半月的工资。5月30日,在某大型超市的儿童玩具销售专区,市民马先生正在给儿子挑选遥控飞机,从100多元到300多元的飞机,有多个型号,最后儿子相中了最贵的那款,马先生只得掏钱给儿子买下。“想想咱们以前,哪儿有这么多玩具,更谈不上益智、健脑了。现在市场上的玩具太多了,而且都有各自的功能,不买吧,害怕耽误了孩子,可买了也没觉得有多大用处。”马先生无奈地苦笑着。在奶粉销售区,记者看到,一小桶某品牌奶粉要185元,还有各种价格昂贵的米粉和营养粉。

  面对儿童用品市场的普遍高消费现象,难道每个家长都能轻松承受得起吗?记者在采访中,询问了几位家长,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家长面对昂贵的儿童用品,都抱怨价格太高,希望能为孩子买到物美价廉的儿童用品。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一些年轻父母的工资并不很高,两个人的月薪加起来一般在20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既要用于水、电、煤气、电话费等日常开销,还要用于吃、穿、交通等,去掉这些生活必需的开支,再用于孩子的消费中,的确有些紧张。尽管如此,当面对记者“是否考虑减少对孩子的支出”问题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坚决表示不愿意。

  “现在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的甚至两代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疼爱不用说,恨不得什么都给他。况且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自己以前享受不到的东西希望在孩子身上补上。正是家长的这种心态,客观上助长了儿童用品的‘暴利’现象。”市第一幼儿园园长王海英对此现象表示担忧。

  在龙沙小学校长陈继文看来,高消费现象在独生子女群体中很普遍,这样很容易养成孩子的畸形消费心理。当一些孩子在学习等方面不能充分体验满足感时,容易在衣服、玩乐、吃喝等方面进行攀比并获得认同和尊重。这很容易助长孩子的虚荣心,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对儿童用品的高消费虽是仁者见仁,各不相同,但昂贵的儿童用品消费毕竟不是大多数普通工薪家庭能够承受的。对于孩子来说,实用更重要。如何使用于孩子身上的消费变得更有意义,值得每一位为人父母者思考。

责任编辑: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