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农业大学魏湜教授(中)、张忠学教授(左)做客东北网 |
东北网6月10日讯 (记者朱丹钰 印蕾 杨尚峰 亓雪梅) 进入5月中下旬以来,全省气温异常偏高,大风天气增多,降水很少,土壤失墒很快,全省大范围出现严重旱情,受旱面积曾达8000万亩。近日,受降雨影响,全省旱情大范围缓解,受旱面积仍有3219万亩。
6月10日,东北农业大学魏湜教授、张忠学教授走进东北网演播室,围绕抗旱防旱的话题与网友进行了交流。两位农业专家认为,在干旱逐渐呈现常态化的情况下,从长远的角度看,抗旱更需防旱。
干旱呈常态之势要做好“十年十旱”的思想准备
在分析干旱成因时,张忠学教授认为,我省是传统旱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很大;近年来,旱区面积不断扩大,东部地区也时常有旱情发生。张忠学说,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使我省的降水变差增大,即不确定性增大;二是全省耕地面积扩大了,自然地,受旱面积和成灾面积也在增加;第三个原因是作物结构的调整,比如近年来水稻面积的增长速度较快,使得用水量增多,给水资源造成了压力。
“所以‘旱’对于我省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以前人们经常说‘十年九旱’,现在看来,更要做好‘十年十旱’的思想准备”,张忠学说,“从长远来说,解决干旱的问题,工作的重点要放在防旱方面。”
![]() |
东北农业大学魏湜教授做客东北网谈抗旱工作 |
![]() |
东北农业大学张忠学教授做客东北网谈抗旱工作 |
两专家为抗旱防旱“支招”
为抗旱防旱“支招”,两位专家也提出了相关建议。张忠学建议,多修建水源工程,并根据不同的区域把水源工程分门别类,适合打井的可以打井,丘陵地区可以多修建塘坝、小蓄水池等设施,多积蓄天然降水。因地制宜,抗旱防旱。在集中连片区域,可多使用大型机械进行灌溉;在山区半山区,土地面积小,就要充分利用好沟塘、塘坝、小的蓄水池。对于像哈尔滨、大庆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还可引入更成熟的技术。还要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多普及、利用农艺节水措施。
魏湜建议,要合理安排调整作物结构。少种耗水多的作物,多种需水少的作物或水分利用效率高的作物。要合理论证,充分考虑我省的水资源来安排作物种植布局。培育抗旱品种。把抗旱基因引入作物,在水量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比较高的产量。推广规模经营,加深耕层。利用农机合作社,大马力作业,把耕层逐渐恢复、加深,以使有效降水储存到土壤当中去,“秋雨防春旱”、“伏雨防春旱”,以保证土壤墒情。
旱灾可监测监测的精度、范围尚待提高
监测灾害对于抗灾防灾工作来讲十分重要。谈及干旱监测,张忠学说,旱情的监测应该说不是非常困难。比如,目前水利部门对墒情的监测是有一些办法的,例如我省的墒情预报中心一直在做墒情的预测预报工作。水利、气象部门也自己的监测网络,结合卫星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测站来进行相关监测工作。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进一步提高监测的精度和范围。
“随着投入的增加、推广体系的健全、管理体制的理顺以及更多的技术储备,在应对人力可抗的旱情上,应该说是没问题的;对那些不可抗的,人们会想办法尽量减少损失。”两位教授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