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克山农场今春合作社式经营 每亩降低成本4.5元
2009-06-23 15:44:44 来源:东北网  作者:迟玉梅 马宝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3日讯 著名作家王蒙曾说:“北京的春天咣当一下就来了”。可黑龙江垦区克山农场的这个“春天”却是经过了整个“冬天”的酝酿,最后生机勃勃的。

  黑龙江垦区克山农场今年土地经营方式的改革,受欢迎的程度不能说绝后,但绝对是空前的。

  农场主管农业副场长史云鹏说:“2008年一个春天,‘激头掰脸’直接把我堵在办公室要地种的农户有几百名,办公室成了农户的信访办,弄得我得了胃病,可今年一共不超过十几个要求协调多种地的农户,听说有竞价土地后,都纷纷参加竞拍,没有一个吵闹、上访的。”

  由于从2004年开始,国家不断推出各种惠农政策,加之粮食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农户种地积极性空前高涨,连离开农场多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户也纷纷回乡种地,农场出现了十多年未见的“抢地”现象。而农场土地都集中在一些大户手中。其中一部分是这些年一直坚持在农场种地的农户,一部分是那些年耕地面临撂荒无人承租情况下毅然种地的基层管理人员。他们手中虽有大面积土地,可他们是在农场最困难时期为农场作出贡献的人,总不能让他们赔钱的时候种地,挣钱的时候就不让他们种了吧?

  没地种的上访,有地嫌少的也上访。2008年农场春播前的信访办、农业场长办公室每天都“乌烟瘴气”地聚集着一批批上访要地的农户。他们的理由是:是农场的人,就该有地种。其中一部分人是借机起哄,想多要土地,但自己又不种,转租赚补贴金和差价的。

  有限的土地,无限的欲望。土地承租矛盾日渐凸显。

  怎么办?这年,农场只好动员大户“让地”。农场先后动员560名党员干部让出自己耕种多年的122400亩土地,占全场耕地面积的30%;职工承包大户224人,让出土地85600亩,占全场耕地面积的21%;清收违约合同种地面积32400亩,占全场耕地面积的8%。

  然而这些土地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人甚至越级上访,争要土地。

  这一问题的凸显,最终叫板的是新时期、新情况下,土地经营的机制问题。

  2009年农场职代会上,经过反复酝酿农场新的土地承租细则诞生了。农场继续实施和完善“两田一地”制,其中“基本田”全场落实面积10万亩,占总面积的25%,分配对象是具有农业生产单位户口的人员和场直转入农业生产单位的职工及家庭成员,没有工资性收入人员每人5亩地;“规模田”全场落实面积26万亩,占总面积的65%,按照18岁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分配。“机动地”全场落实4万亩,占总面积的10%,实行竞价承包。同时规定,所有土地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流转。

  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均田制”,应运而生,土地资源均分共享成为一种制度。随之而来的,是逐年升级的“抢地”矛盾根本解决。

  为避免小户单打独斗信息不灵、成本增加、竞争力降低,农场职代会同时推出新的土地承包组合形式,在第二管理区进行农业种植合作社试点经营,对麦类、大豆作物实行“统一经营”,即统一购进生产资料、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统一分配;对马铃薯等作物组成联合体家庭农场,实行“统分结合”式经营,即统一购进生产资料、统一播种、统一喷药、统一耕地、分户管理、分户销售、分户结算。社员可以资金和耕地入股参与合作经营,风险公共担,利益共享,使土地在规模经营中,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农户增收。

  今春第二管理区六个生产单位全部实施合作社式经营后,合作社发挥作用,共为全区有参与合作经营愿望又缺乏资金农户与信用社、农业银行联系,帮助担保,共筹集贷款1500万元,解决了农户种地资金不足难题。而合作社为农户比价采购化肥一项,全区6万亩土地就比农户各自为政分散购买共节约资金27万元,每亩降低成本4.5元。

  这一次改革的春风刮来的是从未有过的温暖,催开的只有农户们欣喜的笑容。

  在农场第一作业区生活了近50年的老职工董喜荣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要随着他所在作业区的整体搬迁到场直居住,而且是在农场每平方米500元优厚政策补贴下,将住上现代新式的经济适用楼。这一个春天,董喜荣每每想起这件事,心里就像有蜜在流一样,止不住就会乐出声来。

  而像董喜荣这样同样要欣喜入“城”住上楼房的搬迁户,今年全场有5个作业区600多户农户,全场仅这部分补贴金将达500余万元。这是农场整合土地、人力、设施资源,改善生活环境,打造万人城镇,做出的重大举措。农场今年共新建住宅楼6.05万平方米,建设面积是农场2004年——2008年建设面积的总和。其中按照作业区人员经济购买力建设的4万平方米小户型经济适用楼全部为50——70平方米,既满足人们的购楼需求,又兼顾了农户的经济实力。

  为把新建楼房价格降低到最低限度,农场按照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思路,通过招标引进4个开发商,旨在通过他们的竞争,让群众从中得到更大的实惠。同时农场还将在拆迁户集中居住区内新建一个医疗社区,为入城人提供良好方便的就医条件。

  为了提高入城居民生活水平,农场今年再次推翻新建办公楼计划,筹备投资500万元建设一个4100平方米,集文化、信息、知识传播,健身、休闲、娱乐活动为一身,软硬件设施齐备、环境幽雅的一体化高档文体活动中心。其内部设有篮球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台球室、健身房、图书室、阅览室、荣誉室、多媒体房、综合礼堂等。届时,农场职工可以通过多媒体、电脑、图书等影、音、画立体交叉式现代手段学知识、学技术、查信息,提升文化、科技素质,并在健身娱乐中享受愉悦的生活。

  另外,农场还在一体化中心楼下建设一个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设有灯光球场和健身广场,为住进“城里”的农户提供文化活动的大舞台。

  而对于农场连续三年三次推翻新建办公楼计划,农场场长王君革说:“不建办公楼顶多让农场的“面子”有点“矮”,机关的工作人员遭点罪,但能让更多的群众得实惠,这事绝对干得过!”

  为解除拆迁户中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农场又筹资400万元在场部新建一个6000平方米共计6栋标准化奶牛小区,让他们在不必放弃自己擅长和熟悉的致富项目的基础上,轻松无忧入“城”,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现在的克山,到处是建筑工地,到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到处可见人们盈盈的笑脸。

  也难怪这里的人们会由衷第感到,幸福真的像花一样!有这样从宏观到细节,情为民所系的农场党委怎能不让人欢欣、爱戴!试想,如果杜甫能赶上这样的好时候,大概就不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了。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民富、民强、民生、民情,枝枝怒放,才能点染出春的美丽与精彩。

  2008年8月,北大荒马铃薯产业集团正式与农场脱钩,成立独立的管理机构。但农场从2005年以来一直依托北大荒马铃薯产业打造“第一车间”,仅2008年全场4194名从事马铃薯原料种植农户,总效益达4077万元,马铃薯种植成了农户们的热门项目。今年农场为了傍住这棵“摇钱树”,农场积极与北大荒马铃薯产业集团磋商,以早熟品种每公斤0.44元,中晚熟品种每公斤0.40元的价格签订了12万亩24万吨马铃薯购销合同,为职工增收找到当家项目。

  而马铃薯原料基地的继续构建,为“吃干榨净”马铃薯形成链式经济埋下了成功的伏笔。近两年来,每年马铃薯原料以及两个工厂精淀粉、全粉等产品的运输和工厂燃料的运输,极大地拉动了农场运输业,运输业年纯收入达400多万元;每年交薯期间运输人员、外来客商和参观人员在农场就餐、住店又促进了农场餐饮业和旅店服务业的繁荣,目前农场旅店增加到20多个,饭店增加到40多个,年收入150万元以上;而在马铃薯种、管、收、装卸车、切削种薯,需要大量人工之际,农场解决就业人员3200多名,年纯收入达730万元。

  为让农户多条腿走路,农场今年又出台优惠政策搭建养牛致富金桥。农场规定,凡外购奶牛养殖户,可按照每外购1头成母奶牛贷款5000元,15月龄以下贷款2000元的标准,享受免息两年的外购奶牛贷款;购买10头以上成母奶牛者,农场还另外每头补贴1000元。同时农场按照每头成母牛5亩、育成牛4亩、犊牛3亩下拨玉米饲料地,饲料地租金由上年的每亩120元降到100元;青贮饲料地每头奶牛3亩,每亩只收30元。普及推广奶牛性控技术,每支性控冻精补贴20元。

  对于贫困和特困职工,农场按照不让一人掉队的思想,对那些有劳动能力,具备扶持条件的,采取政策性扶持、152名干部“一帮一”结对助贫、发放80万元特种种植特种养殖项目扶低支富小额低息贷款、成立季节性场内打工劳务组织、组织100名贫困户到中钢集团国际货运公司天津分公司劳务输出等多维立体式帮扶。对农场那些无劳动能力,或因病、因灾、因子女上学致贫,虽有劳动能力却正在贫困线上挣扎,又不符合低保救助条件的,农场拿出50万元资金成立特困职工救助中心,给予他们实物补贴性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为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农场今年拿出投资950万元进行饮用水管网改造;投资1084万元进行14.46公里管理区公路主干路面硬化;投资1700万元,建一所日处理4500吨污水处理厂,彻底解决场部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免费为中小学生上意外伤害保险;绿化造林6000亩,改善农场生态环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精彩的春天,美丽的心情。克山人在春风中辛勤耕耘,果实累累的秋似乎已傲然枝头。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