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重走黄金路:十九站上两个孤独的身影
2009-06-26 20:39:56 来源:东北网  作者:马士和 庞伟建 常擎旗 田澍良刘超宇 李富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6日讯 (大兴安岭日报记者马士和 庞伟建 常擎旗 田澍良 刘超宇 东北网记者 李富喆) 距离十八站林业局局址19公里,就是黄金之路的第十九站。曾经千军万马的必经之地,如今只是两个人的世界——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十九站外站的主人周景刚、王秀萍夫妇。

十九站遗址。东北网记者 李富喆摄

  6月26日中午,“重走黄金路,再寻古驿站”采访团从十八站林业局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至17公里处,一条小河横亘面前,深青色的河水淙淙地从桥下流过。站在桥头,十八站林业局宣传部部长孙善辉手指不远处若隐若现的几栋房屋说:“那里就是十九站,过去驿站多依山傍水而设,有河的地方,离站也就不远了。”据说,脚下这条河名字叫做“依沙溪”,听上去很美,却不知其意了。

  果然,过桥不过1公里多,十九站外站就到了。远远看见各色宣传旗帜在道路两侧随风飘舞,这种很隆重很热闹的场面,让车里的记者们很难想象,前面迎接我们到来的,其实只有两个人。

  车队在管护站门前停下,主人周景刚、王秀萍夫妇早已等在门口。他们是通过电台,得知了我们要来的消息。这里没有电,也不通电话,一部电台就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工具。夫妻俩今年38岁,自1999年十九站林场撤并后,这个管护站就是他们的家,周围面积4589公顷的森林,就是他们活动并为之负责的势力范围。

  在这个既是单位又是家的屋子里,记者注意到这样几样东西:蜡烛、报纸和根雕。

  窗台上,半只流泪的白色蜡烛静静地坐在一只高高的用铁丝拧成的烛台上,这种在城镇一般人家已经很难看到的家什,默默陪伴夫妻俩度过了3650个漆黑的夜晚。茶桌上,一摞报纸摆放得整整齐齐,记者随意翻看了一下,多数是大兴安岭日报和黑龙江日报,尽管已经没有什么时效,却是夫妻俩借以了解外部世界的全部精神家园。根雕是夫妻俩闲来无事自己刻的,造型是一大一小两只啄木鸟立在一棵树干上低头捉虫子。雕刻技法粗糙,却让记者们为之动容:这大概就是夫妻俩潜意识里自己生活状态的写照吧。

周景刚、王秀萍夫妇接受记者采访。东北网记者 李富喆摄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夫妻俩很少下山,包括春节。刚来管护站时,孩子还没有戒奶,现在儿子已经12岁了,都是奶奶一手带大。作为母亲,不能亲手照顾孩子、亲眼看着孩子长大,王秀萍的心里藏着一丝酸楚。

  除了偶尔有领导来检查工作,管护站里几乎没有人来。从依西肯到塔河的大客车每天从站前经过,夫妻俩间或会有一个人搭车回林业局取些报纸、买点生活必需品。今天站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两口人都很高兴。爱好文学的王秀萍兴奋地拿出自己写的诗歌和散文,还有那些已经发表过的作品报样,很好的文笔,很细腻的情感,再一次让记者们为之感动。

  在离管护站不远的一个山坡上,周景刚给采访团指点了十九站遗址所在的大概位置,荒草淹没了历史的车辙,茂密的黄花发出阵阵清香。王秀萍采了一把站在周景刚身旁:“来吧老公,十几年了,咱俩还没照过相呢,让记者帮忙留个影儿。”一片快门的咔嚓声中,王秀萍的笑容比黄花还要灿烂。

  “会在这里一直干下去吗?”

  “会的。”

  “几十年和树做伴,不觉得委屈吗?”

  “不委屈,我觉得很光荣。”

  一个肯定,一句否定,有着同样震动心灵的力量。

责任编辑:邱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