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古驿十八站:中国境内已发现最北的旧石器遗址
2009-06-27 22:39:56 来源:东北网  作者:马士和 庞伟建 常擎旗 田澍良 刘超宇 李富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7日讯(大兴安岭日报记者 马士和 庞伟建 常擎旗 田澍良 刘超宇 东北网记者 李富喆)采访团追寻着古驿路的足迹,在第十八站暂时停下了脚步。不仅因为这里曾经是众多古驿站中最大、最繁华的一站,也因为这里还有着比古驿站的建立更为悠久、沧桑的历史——远古人类曾经在这里扎根。

  1975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黑龙江省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自哈尔滨出发,先后在黑河、逊克进行考察后,改变了沿黑龙江之上的计划,决定沿呼玛河进行考察。于是,考古队一行7人奔波跋涉,于8月抵达十八站。

  在考察十八站西南约1.5公里的一条小河时,考察组在河边意外发现了一小块有人工打凿痕迹的石片,他们立即在周围搜寻,终于在小河北岸的横断面上发现了旧石器线索。

  第二年春天,考古队再次来到这里,开始了发掘工作,又先后在十八站西约3.5公里、东约1公里和东南约5公里的红旗大桥附近,发现了3处遗址。经过半个多月的考察发掘,共出土石制品1070余件。这些出土石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大的石器,包括两面修理的半月形刮削器和用来生产石片的石核和长石片等;另一类是具有细石器传统的楔状石核、细石叶、圆头刮削器和雕刻器等。其中,细石器数量不多,但其类型以及制作工艺已经很典型,与华北的下川遗址、虎头梁地点的器物有很多相似之处,证明黑龙江流域与华北地区的远古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表明,十八站附近呼玛河二级阶地在比高、宽度和物质组成上,都与下游平原区的同级基地相当,后者的哺乳动物化石鉴定和孢粉分析表明,该阶地生成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石制品的诸多特征,表明十八站遗址在考古学文化发展阶段上,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0000余年,是目前为止在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北的旧石器遗址。

  继1976年的发掘过后,200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再次对十八站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砍砸器、刮削器及石核和石片,石器类型与第一次发掘基本相同。此次发掘成果表明,遗址内的石器原料为当地的凝灰岩、燧石和流纹岩等砾石。从分布情况看,十八站遗址不单单存在于原来发现的地点,而是连续分布在呼玛河第二阶地上,考古学家推测其实际范围可能更广。这足以证明,十八站不仅有远古人类生存居住,而且活动相当频繁。

  十八站遗址的发现,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报刊都在第一时间登载了这一消息。这一重大发现,还被写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一书。1981年1月27日,十八站遗址被黑龙江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6月,在已发现的3个遗址处分别立碑,上书“十八站遗址”。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