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日讯 2007年7月中旬,闭店13年第三次更名的“大白楼”重新开张,首日迎来了1000多名顾客。1日中午,记者来到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尚志大街176号的“大白楼”看见,2楼二三十张餐桌没有一个就餐的顾客,1楼只有不足十名顾客在就餐。有关专家认为:这样的老店传播手段落后,形象老化,缺少活力,不能产生现代品牌应有的市场效应,转型成难题。
“大白楼”曾在市民中有着良好的口碑,也成为哈尔滨市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记忆,“大白楼”采用铁锅煤火传统工艺加工的扒猪手、风干香肠、酱排骨、熏大肚等风味肉制品“有口皆碑”。2007年7月中旬开业当天,千名顾客购买松仁小肚、酱猪手等“大白楼”招牌菜。但在昨天12时10分左右,正是“饭口”的时候,记者看到整个1层的大部分座位都空着,只有不足十人在就餐,并且基本上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年轻人很少。记者数了一下现场服务员和工作人员有十几个,比顾客还多。
市民万先生对记者说,“我七十多岁了,基本上和‘大白楼’一个年纪。这里的东西和以前不一个味了,和大街上卖的东西没有什么区别。来这里就是一种回味,但是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记者询问销售情况时,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工作人员示意记者不要讲这个问题。随后的20钟里,记者发现来买肉制品带走的顾客寥寥无几,屋角的锅灶也好长时间没有开火了。
据了解,大白楼恢复营业后,将1楼设为肉类零售区,凡是过去市民在“大白楼”能买到的肉制品,都能买到。但在昨日,记者没有看到这些东西。2楼为品尝区,按大排档形式设计,将啤酒广场与艺术表演融为一体,可同时容纳800人用餐。但记者在二楼看到,没有一个人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