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1日讯 人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是行人过街设施和立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哈尔滨市共有47个过街天桥,220个地下通道出入口,其中包括5个专用人行地下通道。为了提高这些设施的管护和完善能力,去年6月20日,哈尔滨市出台了《哈尔滨市人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管理办法》,规定在上下桥处和地下通道出入口位置设置公示牌,公示管理和养护责任单位、人员、监督电话等;不许在桥上和通道内招揽生意、乱倒弃物和夜宿;地下通道开放时间为全天24小时。在该《办法》实施一年之际,记者走访了二环沿线、龙防商贸、一曼街、火车站前、霁虹桥等多处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发现,不仅都没设公示牌,而且这些地方大多存在卫生、安全等隐患,“顽疾”还是没有“治愈”。
不设公示牌成临时厕所和宿舍
近日,记者来到一曼街烈士馆对面的新纪元人行地下通道。只见通道口挂着“行人过街请走地下通道”字样的提示板,但未见其管理和养护单位、人员和监督电话的公示牌。刚走下台阶几步,一股浓重的骚臭味就迎面袭来。记者掩鼻走到通道中,发现通道的墙上尿迹斑斑,墙上和地面上贴了不少办证广告,在通道出口处堆放着许多垃圾袋,如同一个小垃圾场。据通道口商贩讲,这里就是个临时厕所,只清扫不用水刷根本不行,灯也经常坏,天一黑都没人敢从这里走。
不多时,记者又来到霁虹桥下的地下通道,通道口也没有设立公示牌,下桥栅栏有部分破损,通道中间有一套被褥铺在地上,旁边还放着大衣、锅和碗等生活用品,通道出口处有一处值班室早已变成储物室,地下排水井盖也有部分破损。
流动商贩天桥上“打游击”
随后,记者又来到道里区新一百天桥,地面上有许多小广告,两侧桥头分别被两侧的通讯商销售员霸占着,不停地向过往行人散发宣传单;桥面上,几个商贩正在摆摊卖货,见有人拿相机拍摄,商贩们熟练地兜着商品抬腿就跑;在下桥处,一名乞丐正跪在地上向行人乞讨。大约一个小时后,记者再次回到这个过街天桥,发现这些商贩又回到了桥上。
接连几天,记者走访了林大正门、省红十字森工总医院和六顺街过街天桥,发现桥体上都贴有大量小广告,部分桥面方砖破损,桥面裸露,桥的两侧也没有公示牌。在六顺街天桥,一名刚买完柿子饼的女士生气地讲,他在桥上的一个商贩手中买了4元钱的柿子饼,拿到家里发现全是坏的,可回来找小贩已没影了。
地下通道按时关闭过街不便
5日晚8时30分,记者在南岗区东大直街和果戈里大街交口处看到,许多市民都匆匆在地下通道过街。据市民刘先生讲,这个地下通道共有8个出入口,每天晚上22时到次日早5时30分都处于关闭状态,到那时候再想过街,就得走出几百米绕行或翻越护栏横穿马路,车速太快险象环生。龙防商贸中心过街通道的保安告诉记者,这里毕竟是地下商场,不能完全当成地下通道之用,到了后半夜也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所以每天只能实行半封闭状态。
资金不足给管理带来难题
“目前,城管部门确实加大了不少力度,对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进行管护,提高服务质量方便市民出行,可由于资金不足,养护都是勉强维持,更谈不上提高服务和更新改建了。”据市道桥管理办路政科有关人士介绍,哈尔滨市虽已有47个天桥,但与同类城市相比,天桥数量远远不足,新建天桥需要大量资金。在管护方面,天桥需要进行日常看护、清扫、油饰和维修,加上许多人为破坏,这些都需要专项资金。由于资金不足,公示牌等迟迟没有设立,服务自然也达不到市民满意。
据了解,自从哈尔滨市发生“7·29”特大交通事故后,去年哈尔滨市出台了《哈尔滨市人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地下通道管理和养护责任应由市政所属单位、人防和产权单位进行日常管护,新建地下商业街,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同步设置人行过街地下通道,并做到公共空间与经营空间分离等,保证24小时开放。目前,哈市共有220个地下通道出入口,其中南岗繁华商业区最多为135个,由市政所属只有5个专用地下通道,其余都是商混两用的地下通道,如果要彻底地将商混两用地下通道明确分离,前期动迁与后期对商户的资金补偿问题十分复杂,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