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哈尔滨师范大学“三型校园”建设活动侧记
2009-07-15 08:59:53 来源:东北网  作者:曹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5日讯 题:我们一直在行动——哈师大“三型校园”建设活动侧记

  东北网记者 曹曦

学校老照片。本网资料片

  哈尔滨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科学理论研究的基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开展什么教育”、“怎样教育”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几十年积极探索和苦苦追求的发展根基,“节约型”、“关爱型”、“文化型”校园建设活动如火如荼,“我们一直在行动”,全校4万多名师生共同努力,向社会呈交了一份答卷。


 

  让文化变成精神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博馆。东北网记者曹曦 摄

  来自江南水乡的王文雪刚刚结束一年的大学生活。她说,报考哈尔滨师范大学是因为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向往哈尔滨这座神话般的冰雪城市。入学之初“敦品学,弘毅致远”的校训学习至今让她念念不忘。“学习校训是新生入学的必修内容,是第一堂课,这让我们对这所美丽的学校有了初步的认知,对四年的大学生活有了渴望和期待。也为能成为一个师大人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师大精神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将成为我今后人生的指路明灯,照耀着我一路前行”。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46年我党在解放区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行知师范学校。经过六十多年来的蕴积涵育,“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爱国敬业,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追求境界,“真情、真诚、真知、真为”的行知精神,已经成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化的核心,根植在校园里,埋藏在师生心底,不断继承,不断发扬。

  2008年12月20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火炬传递仪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举行。第一棒火炬手于静是2005级体育系学生,是2007年都灵大冬会速滑女子500米铜牌获得者。“冰韵天鹅”在经过24名火炬手带着温度的手手相传后,抵达哈尔滨师范大学行知广场,光荣与梦想飘扬在广场上空,传递着师大人的幸福与骄傲……

哈尔滨师范大学行知广场。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行走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一草一木,一石一景,都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驻足、流连忘返。从校门口欧阳中石题写的校牌、花坛中篆刻着“师道”的文化石、内容丰富的“行知青年”网站,到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陶行知铜像雕塑的行知文化广场,梦溪湖上的知行桥,处处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展出的甲骨文。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2900件馆藏,从原始社会到晚清文物都有收藏。文物产生年代没有出现断代。”哈师大的文博馆拥有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唐宋时期的陶瓷,明清时期的字画,还有当代艺术大师的精品……一提起文博馆,王老师就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同学们参观文博馆。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一件件沉睡的文物,就是一段博大精深的历史。管理系2006级学生谭文楚说:“没想到学校文博馆的规模这么大,藏品这么多,以前总是听说,今天眼见为实还是感觉很震惊。学校文博馆、标本馆和校史馆等文化设施丰富了我们的第二课堂,物态、直观的学习方式是对死板的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也激发了我们探究中国文化的兴趣,浑身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坐而论,不如起而行。依托学科优势与特色专业,哈师大教师基本技能活动月、外语活动月、计算机活动月、校园文明活动月、体育活动月等已成为我省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饮食文化节、校园美食节、大学生科技节、创业节、社团文化节、传统文化节、廉政文化教育等系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采访中还听说,哈师大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黑龙江省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使文化大学融入文化社会,实现大学、文化产业、公共社区联动发展。新天地、新作为、新贡献,相信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的美好蓝图必将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辉煌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世代“师大人”弥足珍贵的又一个记忆。


 

  让节约变成习惯

  占地面积近5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2.1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亿元,图书馆藏书350万册。一组组数字处处彰显着哈尔滨师范大学令人艳羡的“大家底儿”。

义务劳动现场。盛志伟摄

  为了从骨子里摈弃“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的思想,多年来哈尔滨师范大学坚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师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和珍惜资源的现代意识。如何让节约理念入脑、入心、入校园?哈尔滨师范大学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从一点一滴灌输,让节约真正变成习惯。不论是橱窗、宿舍、教室,还是校报、广播、网站,“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处处可见、可闻,让勤俭节约贯穿到衣、食、用、住、行等各种消费行为中,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同身受,自觉地形成了科学创建节约型校园的良好氛围。

  哈师大对全校岗位和人员编制进行了核定,对在人力资源使用方面存在的“吃空饷”等不合理和浪费现象进行了全面清理。

  全校师生员工发出了“开展节能减排、创建节约型校园”的倡议书,开展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提倡广大师生应自觉履行“节能减排”的义务,争做“节能减排”的带头人。

  节约的行为不仅仅靠理念,还需要规章制度的有效约束。《中共哈尔滨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建设节约型大学的决定》、《哈尔滨师范大学建设节约型大学一期工作实施方案》、《创建节约型大学方案》等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构建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基本管理框架。2008年初,学校制定了《公务交通费、接待费和基本办学(办公)经费改革的实施方案》,从办公费、招待费和交通费三项费用改革入手,通过压缩行政及日常经费开支,共为学校节约各项经费2000多万元。学校还建立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审批制度;成立公务车运营中心,对公务用车进行改革,一次从基层单位收车108台,供学校统一调配使用和封存。为了确保建设节约型校园取得实效,哈师大特别设立了节约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落实节约型校园建设目标责任制,推进和落实节约措施的实施。该校明确提出:以2005年底各项能源总费用支出为基数,逐年递减4%,到2010年完成节能20%。

  现在,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师生随手关电源、随手关水龙头、合理利用纸张、垃圾分类处理等节约环保的好习惯已经养成,并且变成一种长期有效的坚持,广大师生已经在实际行动中成为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

  对比出效益。2008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账簿上赫然写上了这样一笔数字:水、油、办公费比2007年节约337万元,降低率为12.52﹪。其中,水费比2007年节约175万元,降低耗用数量72万多吨,降低率为18.86﹪;油费比2007年节约59万元,降低耗用数量13万公升,降低率达到24.89﹪;办公费比2007年节约102万元,降低率达到21.33﹪……节约的账目清清楚楚,成绩可圈可点。


 

  让关爱变成奉献

  “再有几天学校就放暑假了,安全工作时刻都不能松懈。”保卫处处长常维东说。增强意识、加强教育,遵守制度、加强值班,7月13日学校召开了2009年暑假安全工作会议,一项项具体措施,一句句嘱托叮咛,让七月的校园充满了关爱和温情。

川籍大学生黎泓豆难过的提起往事。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扶弱济困、守望相助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传承的优良品质。2007级数学系的学生黎泓豆是四川绵阳的羌族女孩,说到关爱,她那美丽的大眼睛里顿时溢出泪水。“从‘那件事一开始’到现在,我一直都被关爱包围着,被真情感动着”……几度哽咽,擦干眼泪的黎泓豆说,“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早日回报母校师生,回报国家和社会。”

为理县优秀师生颁发奖金。本网资料片

  大爱无疆。师大人的关爱不单单局限在校园里,还传播到千山万水的四川。6月19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像过年一样喜庆:哈尔滨师范大学奖教奖学金表彰大会在这里举行,20名优秀教师和70名优秀学生披红挂花受到表彰。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少杰一行专程发放了奖教奖学金10万元,捐赠10台电脑,送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4万多名师生的挂念和祝福。“哈尔滨师范大学奖教奖学金”去年在理县设立,由哈师大从捐款中出资100万元,按年拨付,每年10万元,共计10年,用于加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去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自发踊跃捐资捐物,奉献爱心,举办“奏响爱的旋律,唱起爱的歌”大型赈灾义演,共捐资捐物总计达400多万元,占黑龙江省高校募捐总额的近三分之一。学校还特设了“灾区学生特别绿色通道”,实行“零交费”入学,确保了84名灾区学生顺利走进大学生活。

同学驻足观看“三型校园”建设展板。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关爱型校园建设就是要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关心团队的人文素养和优良美德,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贯穿到学校管理和育人工作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体化、人性化。7月5日上午,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81级的部分学生回到母校参加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25年前,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锦涛总书记出席了团中央在哈师大召开的以“爱国主义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并参加了中文系81级二班的主题团会。“到祖国的边疆去工作。”黑龙江省委党校教授陈绍义当场表示了决心,25年来他先后在镇、县最基层工作,坚守着当初的承诺,在艰苦的磨炼中成长。“我们身处优裕环境,一定要到基层去锻造自己,让青春绚丽绽放。”政法学院的学生张颖慧发出这样的心声。率先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哈尔滨师范大学,25年来累计10万人次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2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1994年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来,已建立志愿服务基地近200个,志愿服务活动累计75万小时。2003年以来,共有2280名同学报名志愿参加服务西部计划。

同学们在阅览室选取杂志。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非仁者不能为师”。学校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电子信息动态管理系统”,记录了1.2万多名学生的信息。他们通过设立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开设入学绿色通道、申请助学贷款等措施,积极为家庭困难学生解决后顾之忧。截止到2008年底,助学贷款总额已达3000余万元。学校还每年自筹资金数百万元,加大伙食补贴力度,为学生提供质优价廉的饭菜。饮食中心开设了爱心窗口,为贫困学生提供超低价饮食服务……一点一滴之处都体现着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

图书馆一角。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只需轻轻一点,即知每个角落。哈尔滨师范大学创意学子朱炳全、王欣宇等创建的人性化校园网,成为了哈师大最重要的“名片”之一。“学校网站的资源库和存储器成为了大学积淀文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定程度上是校史资料保存和校园文化见证的‘活化石’”。学校的老师给出这样的评价。为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哈师大设立了学生实践创新基金,评选出实践创新基金项目179项,发表论文、调查报告100多篇,网页设计制作、课件开发等50多项,参加全国或省内比赛获奖30多项。建立了学校、社会、企业、市场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排解和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

“黑土国魂——大型爱国主义诗词歌会。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关爱就是付出,就是给与,就是奉献。如今,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天,都上演着爱与被爱的故事,接替并传递着……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