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11日是第20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将今年活动的主题确定为:“应对经济危机:投资于妇女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其含义就是,引导全社会支持计划生育家庭,帮助妇女创业,促进妇女发展。
世界人口日的确定,向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经过30年的风雨历程和艰辛努力,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妇女总和生育率从实行计划生育前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使我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各推迟了4年,绝对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前的2.5亿人减少到1500万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实行计划生育,一是使人口数量有效调控,为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重要的基本条件。人口抚养比下降了1 / 3,创造了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期,对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 / 4以上。二是提升了人口素质,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三是人口生存和发展状况明显改善。
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省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省人口发展态势良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格局初步形成。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连续多年稳定低生育水平,符合政策生育率明显提高,30年来累计少出生1000多万人,总和生育率由5.6降至目前的1.4左右,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坚持科学发展,积极促进人口向长期均衡转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现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继续保持人口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紧紧抓住三个关键点: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流动人口,关注点在人口“大”市、出现“负增长”的市和流动人口较“多”的市。要注重加强分类指导,积极做到抓重点促全局,实现均衡发展。
(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积极促进人口优势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地方竞争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已成为我们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确保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键。必须在继续挖掘未来十几年的人口数量红利的同时,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培养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劳动力队伍,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三)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积极促进人口由单纯控制数量向统筹解决问题转变。一是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至6%,我省为6%。,远低于全国水平。但是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探索推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进一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二是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促进社会性别公平。我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81,略高于国家正常值上限,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隐患。对此,有关部门必须高度关注,实施齐抓共管,综合治理,预防和控制出生性别比失衡。三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与合理分布。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以市场为主导、以发展型迁移为主要形式,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和城乡区域流动。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破解人口抚养比升高的难题。我省老龄化的速度处于全国的较快水平,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8.0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0.35%。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已确定我省为全国5个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省份之一,我们要抓紧做好全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编制、养老设施建设等相关工作,制定出符合国情、省情的人口发展战略,统筹解决好老龄化问题。
三、努力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机制
(一)加强宏观调控。要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宏观决策机制,统筹协调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深入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人口功能区划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人口宏观调控政策;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区域协作的工作格局;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完善人口发展动态监测、综合分析和预报预警制度。要进一步强化领导,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和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对出生、婚姻、死亡、流动、户籍、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人口管理制度的统一协调;完善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相适应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改变单纯以人口数量指标为主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涵盖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开展对人口综合承载力的变动情况和人口协调程度等的评估。
(二)强化利益导向。全面实施和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构建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围绕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和养老保障等六个方面的问题,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措施;统筹协调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征地补偿等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衔接,制定和完善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的优先优惠政策,切实维护计划生育家庭的利益。
(三)建立保障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人口发展领域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等人口发展领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利用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家庭、个人等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投入机制。
(四)推进民主管理。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对群众自治组织的帮助和指导,增强群众参与和群众自治的能力。坚持依法办事,切实尊重和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以及设立固定的政务、村务公开栏等,广泛公开各项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办事规程等;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的生力军作用,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加强群众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分析和互动,接受社会监督。
(五)完善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的职业化建设,突出能力建设主线,强化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科技服务质量管理,发展生殖健康产业,加快完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