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专家建议“药丸族”维生素不能当饭吃
2009-07-26 08:05:4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薛明 贾大雷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6日讯 能量块是重点补充能量的药丸,它可以在不吃饭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食物,简直就是压缩饼干的健康升级版;健康块是用来清除体内垃圾的药品,它们的作用就是把那些人体不需要的剩余或有害物质全部清理出体内;美容块就不用说了,是免疫保健的药品……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都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了解一些人体的基本知识,对营养、美容等非常感兴趣甚至情有独钟。他们认为人体是由各种基本的元素组成的,每天摄入的食物通过身体的消化系统也都变成这些基本元素,所以吃药直接摄入这些基本元素可以代替食物。并且,他们笃信食物在人体内会产生人体所不需要的代谢产物,有些是毒素、有些是垃圾,必须被人体排泄出体外,而直接吃药就不会带来这样的影响。这群人被当下很多人定义为“药丸族”。

  维生素餐成法宝

  调查显示,目前保健品专卖店里各种各样的营养药丸卖得很火,而且买者多数是白领女性。刘小姐就是一位“药丸族”,她说:“我身体还不错,就是值班熬夜后体力要几天才能恢复。一般早餐和晚餐吃得还可以,午餐经常是一个盒饭就解决了,所以每天需吃几种营养药片来补充营养,恢复体力。”据了解,刘小姐的例子在白领中极具代表性。繁忙的上班族吃快餐和方便面之类的食物是常事,往往会造成油脂有余,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足,所以适当补充维生素肯定是对的。

  如今市面上流行的保健药丸大概可以分成维生素、螺旋藻、胶原蛋白、抗氧化剂等几种类型。在某事业单位从事人事工作的她今年28岁,由于怕自己“奔三”后被人们称为“妇女”,她每天都要吃大把大把花花绿绿的养颜、排毒、保持皮肤弹性的药物。王小姐透露,为了养颜和保持身段,她每天中午都是以维生素代替午饭,她每个月光是买维生素等药物的钱就要花去工资的三分之一,而且还要买各种各样的营养液。王小姐说这样她既能保持苗条的身材,也不必担心身体健康会出问题,周围很多同事和朋友都是这么减肥的。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维生素、营养液。据了解,不少在写字楼出入的女性,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很多人就拿维生素当饭吃,每次中午饭的时候就吞下一大把药丸。甚至女同事间还流行起了“维生素餐”。早餐是维生素咀嚼片和蔬菜精片,晚饭则是矿物质片和泡腾片。随着夏季来临,一些职场爱美女性拒绝米饭,而把“维生素餐”当作瘦身和美容的法宝。

  孩子加入进补大军

  小新是个小小的“药丸族”,今年才7岁。小新成为“药丸族”是不自觉的,因为那些“药丸“保健品是他妈妈要求他吃的。“早在两年前他5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给他吃了。”冯女士说,“小新很挑食,蔬菜水果都不大爱吃,怕他营养跟不上,也只好给他吃些营养片了。”小新现在每天早上的食谱是:一杯碳酸钙果水,一粒维生素D,一杯豆奶,一个鸡蛋。晚上还要再服用一支补铁的口服液,一粒微量元素补充片。除此之外,有时冯女士还会给小新吃一些补钙锌和维生素的咀嚼片。

  冯女士比较注重生活质量,她称自己看了很多资料,知道小新现在需要什么样的营养,现在也是按资料上的专家意见给小新补充营养的。冯女士说没去咨询过医生,很多同事的小孩也是这样子吃的,保健品又不是什么药物,只要自己掌握好就行了。“事实上小新现在身体很好,很少生病,这说明保健品还是能够起作用的。虽然买保健品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既然有效果,以后还要给小新买一些合适的保健品。目前的烦恼是小新有时不大听话,不大愿意吃这些保健品。”冯女士说。

  补充营养素小心三大问题

  对于许多人来说,各种各样的营养素药丸不过是蔬菜、水果的“代用品”。由于工作太忙,许多饮食不规律的人就爱拿“药丸”代替正规饮食,甚至有些爱美的女孩子就拿这个减肥,美其名曰“吃进去的热量少了,但是营养我可一点不缺,算得精准,而且药丸吸收更快。这才是健康‘现代化’”。可吃了这些营养素后究竟有什么好处?许多人其实没办法做出明确回答,顶多是觉得“精神好些”、“人更有力气”,这些主观的回答其实并不能代表体质真正有所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营养医师看来,不少营养素制剂属于非处方药(OTC),而不是食品,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食用。如果不顾个体差异吃太多,就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问题1营养剂量超标

  “营养素虽然是身体必须的,但如果超标,同样对身体有损害,最简单的就是维生素吃多了能中毒。”营养专家告诉记者,“比如维生素B、C,这些属于水溶性,偶尔吃多了起码还比较容易代谢排出体外,但如果是脂溶性维生素,比如维生素A、D、E等,一旦在体内蓄积,不仅排泄较慢,而且如果是老年人,本身代谢状况就不好,就更容易中毒。”事实上,中国人普遍缺乏的是维生素A、B1、B2和钙、铁、锌等,其他营养素并不缺乏。而许多营养素补充制剂则喜欢标榜“内含××种营养素,包括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但这其实恰恰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元素超标。例如长期大量摄入维生素C,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出血;维生素D长期摄入超标,可导致高血钙症、厌食、恶心、呕吐、弥散性肌肉乏力、肌肉疼痛等。至于其他微量元素超标也同样危险。

  问题2营养不合“国情”

  “我买给家里老人的,都选进口的。”在药房,一位中年女性告诉记者,“国产的自然不如进口的好,因为很多原料工艺都不同。”事实果真如此吗?专家表示:未必。因为中国人的体质与饮食习惯,与国外大不相同。即使现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已经发生一些变化,主食和蔬菜水果摄入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明显增加,但比起欧美人来说,中国人仍然还算是比较爱吃蔬菜水果的,在维生素缺乏方面并不严重。同时,中国人的钙质摄入则始终不如欧美人多。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外营养制剂的推荐服用量就与中国人的情况不太符合。除了饮食结构的区别,中国的人种和欧美人就有区别,同样是吃药,身高1.50米、体重50公斤的人,和身高1.85米、体重100公斤的人,就应该视情况在剂量上加以调整,营养素也是这个道理。让爱吃青菜、身材纤细的中国人,去吃人高马大的欧美人所需要的同等剂量的营养素,这本身就不太科学。

  问题3营养成分“内讧”

  “市民需要知道,其实营养元素的吸收状况,彼此之间是会互相影响的。”专家表示,“就拿铁来说,中国人缺铁的现象比较明显,但如果补铁过量,就会影响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特别影响锌的吸收,造成缺锌症,妨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会影响小肠对微量元素镁的吸收,造成免疫功能降低。还会引起维生素E缺乏,造成体内前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的机制失调,严重时可引起毛细血管膜广泛损害。”不仅是铁,像钙、镁、铜等元素,都属于二价等离子,在吸收时彼此会互相牵制。“比如我们提醒家长防止孩子血铅过高,就是鼓励他们给孩子多吃一点含钙含锌的食物,因为在合成过程中,钙和锌会‘挤’掉铅的位置,从而起到减少铅吸收、防止铅超标的作用。在这些元素内部也是一样,一旦一种元素过多,就会占了别的元素的‘位子’,引发新的营养不良。”所以,有些复合营养制剂将30种维生素、矿物质集于一体,有时反而难以起到很好的补充效果。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