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7日讯 佳木斯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建设,不断细化和完善全市“三农”工作思路和措施,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核心区建设。
一、提升水利保障功能,在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上求突破。抓住国家和省里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的机遇,积极申报,主动争取,加快大型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创新投入机制,采取“民办公助”等形式,完善社会融资经营办法,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目前,已有3个灌区列入省“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2个灌区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预计5个灌区总投资18.64亿元,设计灌溉总面积181.29万亩。同江市的临江和三村灌区,抚远县的乌苏镇灌区被列入“两江一湖”规划,总设计灌溉面积99.36万亩,总投资15.12亿元。
二、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在实施大型农机化工程上求突破。在认真落实大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断增加补贴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扩大县(市)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范围,重点装备先进大马力拖拉机和配套农具,加快现代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现代农机作业区,使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同时,以大型机械化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积极鼓励支持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发展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促进整乡整村土地流转。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已经开始建设农机合作社7个,筹划建设2个。
三、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在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上求突破。以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佳木斯水稻所和省科学院为依托,建设大豆、水稻、玉米科研创新中心,开展品种、耕作栽培、植保、土肥等创新与推广工作。积极支持列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大对全市现有省级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扶持。完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各类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构建以县乡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技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50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4%。应用大豆窄行密植、水稻叶龄诊断、蔬菜无害化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面积达到167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94%。
四、坚持区域一体化发展,在深入推进场县合作共建上求突破。依托农垦科技、机械和经营管理优势,切实解决好合作机制、共建途径问题,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共建双赢。围绕场县联手合作建设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示范区,积极探索土地代耕制、承包租赁制或托管制等经营形式,进一步抓好农机跨区作业,不断扩大垦区农机服务范围。以“局(院)市共建”、“场(院)县共建”为牵动,发挥农垦与地方现有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带的示范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共享。借鉴农场在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引进农场的良种、机械、设备、设施、技术和人才,加快全市农业标准化进程。发挥垦区龙头企业加工和市场开发能力强的优势,通过整合品牌、资产重组、相互参股等方式,促进垦区与地方企业联合,形成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把农垦的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等现代生产方式推广到全市农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五、搞好粮食精深加工,在加快建设食品大市上求突破。深入实施大项目牵动工程,积极谋划同江大豆精深加工、冬梅豆粉异地扩建、安琪酵母、九阳优选大豆等重点粮食加工项目,大力开发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鲜食品、医药产品和化工产品等深加工产品,实现粮油产品由粗加工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市场终端产品发展。大力加强品牌建设,突出打造10个以上国家知名食品品牌,不断扩大冬梅豆粉、孙斌大米、北大荒大米、希波食品、大明面粉、佳凤啤酒、乌苏里江绿色食品等品牌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10户,已具备加工水稻150万吨、大豆50万吨、玉米40万吨的能力,预计到“十一五”末期,全市农副产品年加工能力将提升到水稻200万吨、玉米100万吨、大豆100万吨,生猪400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