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中共满洲省委所在地——平凡小屋里的风云故事
2009-08-16 08:53:08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刘延年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当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袖们,在西柏坡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谈笑间让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灰飞烟灭。哈尔滨也有这样一所小房子。这所位于光芒街40号的10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是一座红顶黄墙的俄式木结构的平房。这样的房子在上个世纪上半叶的哈尔滨是举目可见,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这栋普通的房子里的人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这里是当年指挥东北人民抗击日寇的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最高指挥机关———中共满洲省委所在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机关从沈阳迁到哈尔滨。据哈尔滨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肖震介绍,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最早设在江北的一个叫牛甸子的沙滩上。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和破坏,曾多次转移搬迁,先后迁至道外十六道街和南岗阿什河街等处,1933年至1934年间,迁移到这里。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作为满洲省委秘书处所在地,是因为当时这里处于哈尔滨城市的边缘,俄式木结构平房的旁边,是一片树林子,便于隐蔽和远离日伪军的搜查”。

  这所房子的房东是一位俄罗斯老太太,她在最外边的一间房子里开了一个食杂店,里边就是时任省委秘书长冯仲云的家。他当时的公开身份是哈工大教授。当时省委的全部重要文件都保存在这里,省委的许多重要会议也在这里召开。省委的主要领导同志经常在这里阅读文件、研究工作,省委对各地党组织和抗日部队的许多重要指示都是在这里起草发出的,各地党组织和部队给省委的报告也都通过交通员转送到这里。

  这里是当时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的心脏和枢纽,小小的房子曾掀起抗日的惊涛骇浪。这里的人一方面要用心思考、精心布置,一方面还要躲开敌人的检查。哈尔滨电台记者孙路曾在一篇文章里,引用过冯仲云女儿冯忆罗的回忆,说明了当时斗争的残酷。冯忆罗回忆:“有一次,我母亲送文件回来,走到门口一看,有好多人从一家进去,过了会又出来,一家一家地检查,我就赶快到邻居那打听一下,问他们干什么。他们说是检查卫生的。我妈就赶快回家去。进门一看坏了,我爸正趴在里屋地上和徐乃建两个人找文件。我妈就说,别找了,有情况,你们俩赶快走!此时,把文件藏起来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就把文件压在床下,上面盖上白色的俄罗斯床罩。我记得那是个春天,就是刚开始化雪的时候。那些坏蛋从外面来时拖泥带水的,踩得满屋子脏兮兮的。有两个人在外屋盯着看书架上的书,有的人则准备进里屋去搜查。刚跨进里屋门,宋兰英大娘捅了捅我,我就学坏蛋走路的样子,跟着往里屋走,还指着他们的脚用俄语说:‘脚脚,真糟糕。’意思是把地板踩脏了,弄得那几个人很不好意思,就没有再往里屋去。”一场危险就这样被一个小孩子给化解了。

  当时冯仲云的妻子薛文担任满洲省委的交通员,每次送文件回来,只要看见窗台上还摆着那盆玫瑰花,就知道家里是安全的。

  出生在这里的冯忆罗在和弟弟旧地重游的时候说:“那时家里藏着不少满洲省委的文件,危险随时都会发生,但父母从未怕过,母亲每次都是抱着我出去传递情报,那时我身上全都裹满了文件。作为后人,我们应当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

  大无畏、大智慧、大理想、大精神给了这所小房子带来了大气象。一位日本专门研究伪满洲国问题的教授,参观这座房子后说:“这么小小的地方当时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活动,真是不可思议。”

  解放后,这座房子曾被占用,后经赵尚志的哥哥赵尚朴等人的多方奔走,才于1988年恢复了原样,并作为革命遗址对外开放。2005年8月15日,修葺一新的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重新开馆,并隆重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在省委机关旧址出生的冯忆罗和弟弟冯松光,以及赵一曼的孙女陈红等东北抗联烈士子女和家属,也远道而来参加了纪念活动。

  驻足这所小房子前,听抗联老战士李敏等在这里高唱着抗联歌曲,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年代。

  抗联精神不死,志士风骨永存!

  (作者为省波斯特酒店集团高管)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