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新华网】“国境商都”绥芬河在低迷中期待经济复苏
2009-08-21 09:40:13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景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黑龙江绥芬河8月21日电 (记者 刘景洋) 李柏杰蹲在自己的店铺前,斜挎着包,眼神望着游客走来的方向。看着人们在国境边上照了相后便离开,他轻轻地叹了口气。

  李柏杰和家人经营的“鸿源俄货”位于“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贸易综合体”内。这个综合贸易体最早根据1999年中俄两国换文中达成的《关于建立互市贸易区的协议》和2002年黑龙江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达成的《关于加快建设“绥——波边境互市贸易区”会议纪要》而兴建。

  作为中俄边境最重要的口岸之一,绥芬河于上世纪初伴随远东铁路的修建而诞生,并作为这条铁路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已发展成为四千多公里中俄边境线上著名的百年口岸。至2008年底,边境贸易额占黑龙江省的三分之二,占全中国约7%。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俄关系缓和,绥芬河从昔日的边境小村成为中俄边贸商人的集聚地。大量在当时被认为“有先见”的中俄商人在这里从事着蚂蚁搬家似的“倒包”,并带动了整个边贸的发展。

  一位十年前到过绥芬河的媒体同行回忆,“那时候街上满是手持卢布、美元、人民币的商贩,大大小小的商店里充满了讨价还价声,去往俄罗斯的国际列车被挤得几乎要爆炸。”在那时,这里就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国境商都”。

  然而从2008年11月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国内对边境小额贸易税费政策的调整,让绥芬河的经济发展一度陷入低迷。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绥芬河对外贸易额同比下降26.8%,财政收入下滑67.4%。

  李柏杰恰于2008年初来到这里,在20多平方米的小店内,摆满了烟酒、套娃、望远镜、食品等“俄货”,价格并不便宜。虽然政府给予他们免税,但没有客人光顾的日子显然不会好过。

  “去年保本,今年眼看着就是赔钱,今天才卖了10块钱。”李柏杰说。

  在当地最大的服装鞋帽商品集散地——绥芬河青云大市场里,店主们坐在自家门口闲聊打发时间,或是互相讨论俄语发音。同俄罗斯人做了16年服装生意的于放告诉记者,他们有可能正经历着最严重的一次萧条。

  “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卢布贬值,俄罗斯人花同样的钱只能买到更少的商品,过来的人也少了许多。”于放说。

  记者在青云大市场转了一个多小时,只见到了十多位俄罗斯顾客,他们穿梭于各个楼层之间,从容地与店主用俄语杀价。

  来自滨海边疆区的叶卡捷琳娜说,她身上的每一件衣服都来自中国,很多生活用品也都是在绥芬河选购的。“我不希望卢布继续低迷,我喜欢这里的酒吧,还有中医按摩。”她说。

  中共绥芬河市委书记鄂忠齐说:“绥芬河的困境只是金融危机下中俄边贸的一个缩影,各个口岸的各项经济指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由于中俄两国经济结构的较大差异和互补性特点,加之近年来日趋紧密的政治关系,人们仍然对边贸复苏抱有信心。

  绥芬河于上半年开展了邀请万名俄罗斯友好人士游绥芬河的活动,至今已经有超过3000人次过境旅游、消费,对当地商户收入的拉动效果明显。

  同时,中国国务院4月批复建设的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拥有出口货物入区退税、进口货物入区免税的优惠政策,也被认为是当地经济复苏的希望所在。

  最新消息是,黑龙江省境内的其他口岸已经陆续传来出入境人数呈上升趋势的信息,绥芬河最新的各项经济指标也出现环比逐月增长的回暖态势。

责任编辑: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