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届东北亚生态论坛伊春举办 目的保护红松保护生态
2009-09-04 13:56:1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日前,首届东北亚生态论坛在伊春举办。论坛在此举办的理由是,这里保护了红松、保护了生态。

  2004年,伊春改“红松养人”为“人养红松”。这一转变,意义深远。

  红松养人,使小兴安岭的原始红松林,由120万公顷锐减至不足5万公顷;而人养红松,虽使伊春没了眼前利益,但却得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的三项效益。

  保护红松刻不容缓

  对小兴安岭的原始红松林,清代《黑龙江志》记载为:“参天巨木,郁郁苍苍,枝干相连,遮天蔽日,绵延三百余里不绝”。然而,历经50多年的砍伐,昔日的壮观景象今已不再。残存的天然红松,面积不足5万公顷,且散落在小兴安岭四处。

  据介绍,国际上红松已被列为珍稀树种。在世界红松总量中,中国占60%,俄罗斯占30%,朝鲜占10%。而在我国红松总量中,伊春占80%。

  尽管在几十年中,伊春的人工红松林栽植从未停止过,但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人工红松林不仅物种单纯,而且病虫害多、生理成熟过早、涵养水源能力低,一向繁衍于天然阔叶红松林下的众多珍稀动植物,却很难在人工红松林中见到。

  对此,伊春林业专家解释说:“红松是构成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的主要成分。阔叶红松林是以红松为主,伴生有水曲柳、黄菠萝等十余种阔叶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这是生物与环境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协同进化的结果。因此,天然阔叶红松林的众多功能,人工红松林无法取代。”

  2004年9月1日,伊春在每年减少财政收入1.3亿元情况下,毅然作出决定,停伐天然红松。

  生态效益5年2500亿元

  停伐天然红松令颁布后,伊春在全市开展了保护红松行动,给每株天然红松上“户口”,成立保护红松联合会,发行了我国首张以保护珍稀树种为主题的红松信用卡,设立红松保护基金,开展红松认领活动,成功举办了2007森林生态保护(伊春)国际论坛以及保护红松国际研讨会。

  据统计,自2004年停伐天然红松至今,伊春共少消耗天然红松蓄积240万立方米,等于保住了约176万株天然红松。

  国外学者曾有计算:一株50年生的红松,其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高1300多倍。若按此计算,伊春停伐红松5年,所获的生态效益,至少在2500亿元以上。

  不仅如此,停伐天然红松当年,伊春便播种红松种子50.1亩,培育红松苗4589万株,栽植红松349万株。据统计,2004年至今,伊春已累计播种红松种子475亩,培育红松苗2.76亿株,栽植红松2107万株,营造红松林面积达到9.57万亩。

  保护和培育红松,改善了林分质量,增加了林地面积,使森林覆被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伊春历史性地实现了森林资源年均净增500万立方米的良性消长循环。


 

  社会效益全民惜木如金

  保护红松,为伊春营造出浓厚的生态保护氛围,培育了林区人“身居林海,惜木如金”的生态意识,使保护红松、森林、生态从行政行为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出伊春市区,没多远,有两座山,山上树木枝繁叶茂。每逢端午,出城踏青的市民,几乎无人折枝。

  以往,伊春百姓做饭、取暖烧的是柈子。所谓“柈子”,就是把二大碗口粗的木头截短后,一劈两半。开展保护红松行动后,林区百姓的生态意识显著增强,惜木如金。如今,他们做饭、取暖,已改烧枯死枝丫。

  以翠峦林业局为例,以往,9个林场(所)平均每个家庭一年要烧掉15立方米柈子。而改烧枝丫后,每年可使该局减少林木消耗约2万立方米。

  不但如此,很多林区百姓还在自家烟囱上安装节能插板。就连过去扔在山上的废弃木耳菌袋,也被拉回家,菌袋外层的塑料剥下卖掉,里面的锯末子用来做饭、取暖,既节约了资源,又避免了环境污染。

  伊春市委宣传部华景伟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伊春总结出‘坚忍不拔,奋发向上,荣辱与共,无私奉献’的红松精神内涵,并据此确立了‘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负重自强,开拓进取’的伊春精神。停伐红松后,伊春精神在林区人的身上更加发扬光大。”

  经济效益人养红松生财

  撇开生态效益,就经济效益而言,养红松比砍红松收益更高。

  据测算,一株50年生的天然红松,砍掉卖木材,收入是700元左右。可一株成年天然红松,年均结实为15公斤,市场售价在200元以上,天然红松结实盛期可长达百余年,创造的经济收益在2万元以上。

  目前,伊春红松果实的年采集量丰年约为3.5万公斤,歉丰年约1.6万公斤;从事季节性红松果实采集约有5000人,人均年增收为4500元;红松果实加工企业共有12家,平均年产值为600万元,平均年利润在100万元以上。

  而生长在阔叶红松林下的野生中草药、山野菜和山野果,也给林区百姓带来了不小的收益。据统计,目前,伊春野生中草药、山野菜和山野果的年采集量分别为7000吨、1.2万吨和6000吨;年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1.2亿多元、7680万元和9600万元;从事季节性采集人员分别为1.5万人、2万人和1万人;采集人员年增收分别为8000元、3000元和5500元。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于哲

【专题】黑龙江八大经济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