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7日讯 当年的王兆新村,提起来可是让人眼红的高档住宅小区,那里还是冰城“第一个电话村”……如今的哈尔滨,各类新型高档住宅小区林立,但老哈尔滨人都说,1983年建成的王兆新村小区是当年哈尔滨唯一的高档小区,曾集多个“第一”于一身。
这里曾是泥草房和大菜地
“我是这里的坐地户,在王兆新村干了15年居民委主任。1981年以前,一直是叫王兆村人民公社,王兆新村住宅小区的建设用地,只是王兆村王兆大队的一部分,小区建设前这里还都是一大片泥草房和大菜地,家家条件很一般,连像样的砖瓦房都很少。”在“王兆”居住了30多年的曹香印老人告诉记者。
据老人回忆,在公社改造前,全村只有九十几户人家,各家基本的谋生方式都是“土洋结合”,男人在工厂上班,女人在家种菜,她是村里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带着全村妇女在家搞生产。生活和生产用水就靠村里打的两眼小水井。整个村只有两部电话,家里有急事才去生产队办公室打个电话。
2年盖起37栋住宅楼
29年前,跃进乡王兆大队的大片菜地上突然喧闹起来,大批人马、机械轰隆隆开进空出来的菜地。两年后,王兆新村小区第一批37栋住宅楼拔地而起,八百多户居民喜迁新居。
据王兆新村街道办事处主任刘蕊介绍,1980年,王兆新村住宅小区是作为哈尔滨市新型试点开发建设的小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地下封闭式垃圾站、排水管网、往复推动式组排锅炉、供气管网……总之,新建成的这个小区成了当时家居陋室的百姓的梦想:集中供热、煤气、上下水、宾馆、商店、学校、幼儿园……该有的都齐了。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7.68平方米,这在当年超出了哈市人均居住水平的两倍还要多,小区的配套设施和居住水平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能住进王兆新村小区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
这里是“第一个电话村”
75岁的高文成大娘回忆起当年全家刚搬进小区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时“王兆”最惹眼的是家家都摆着电话,这里曾被人们誉为哈尔滨“第一个电话村”。
高文成家是第一批“进村”的居民之一。她说,别看这个小区现在不起眼,当年可红火了,国内外来参观的人没断过流儿。一次,一位日本参观者指着桌上的电话问,这是玩具,还是真能通话。翻译的话音刚落,高文成急了,她立即拿起电话要通总机,面有愠色地说:“这个,是真的,不是玩具。我们国家虽然还不发达,但她正在迅速发展,现在的中国已经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