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六十年来,全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流通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多元化多层次格局逐步形成,消费品市场商品丰富,物价平稳,市场秩序日渐规范,居民消费心理趋于稳定,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根本转变,形成了全面开放的商品市场体系,并始终保持着繁荣活跃、稳定发展的运行态势。
一、改革开放前,全省社会主义商业不断发展壮大
1.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建立时期(1949-1957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为稳定市场和建立国营商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加强了国营商业的组织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先后建立了各种专业公司,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商品流通中枢;二是实行统销统购政策,把货源控制在国营商业手中;三是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全省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基本形成。到1957年末,全省国营商业机构达3984个,是1949年的5.2倍;从业人员10.9万人,是1949年的9.3倍;商品零售额9.7亿元,是1949年的14.4倍。
2.单一的国营商业发展时期(1958-1978年)。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流通领域由国有、集体经济垄断经营,“国合商业一统天下”,导致商业经济成份单一化。特别是城市市场几乎变成国营商业独家经营,国营商业网点占整个社会商业网点的比重已由1957年的10%增长到1978年的34.4%。这期间国营商业网点虽有所增加,但整个社会商业网点却呈下降趋势,比1957年下降34.8%。个体商业网点急剧下降,原来多种经营成份变成独家经营,多条流通渠道变成单一流通渠道,国营商业失掉了助手和必要的补充,市场上买东西难,居民消费实行凭票供应,市场商品匮乏。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1.8亿元,比1958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5.3%。
二、改革开放后,消费品市场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商贸体制发生巨大变化,从封闭式的流通体制,到商品自由流通、自主经营,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宏观调控渐趋成熟的基本格局,全省消费品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1.消费总量不断提升,发展速度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大幅度提高,商业网点的迅速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销售快速增长,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和增幅不断创新高。2000年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94亿元;2007年跨越2000亿元,达到2331.1亿元;200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8.6亿元,市场销售规模实现新的突破,是1978年的44.9倍,年均增长13.6%;2008年人均零售额突破7000元,达到7421元,是1978年的36.7倍,年均增长12.9%。
2.城乡市场共同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购买力大大增强,不论是城市市场还是农村市场,都表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运行态势。全省城市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008年的2201.5亿元,比1978年增长93.5倍,年均增长16.4%;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37.1亿元,比1978年增长15.5倍,年均增长9.8%。目前,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民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城乡之间消费增幅差距逐渐缩小。
分行业看。2008年批发零售业稳步增长,实现零售额2445.7亿元,比1978年增长44.7倍,年均增长13.6%;住宿餐饮业快速增长。2008年实现零售额351.4亿元,比1978年增长145.4倍,年均增长18.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3.9%提高到2008年的12.4%。
(二)现代化的流通格局已初步形成,新型业态蓬勃发展。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省商品流通领域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流通体制。
1.市场建设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形成了多层次、多行业、多主体、大市场的格局,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已成为沟通城乡间、地区间商品流通的一条重要渠道。建国初期,1952年全省批零住餐网点数为6.4万个,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1957年已降到1.8万个,这一时期的商业网点成为历史最低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办商业峰起云涌,使批零住餐网点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2008年末,全省批零住餐网点为74.8万个,比1952年增长10.7倍;从业人员188.9万人,增长9.7倍。其中,个体经济表现最为突出,已由1978年的5220户增加到2008年的71.2万户,年均增长17.8%。商业网点的增加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稳定,扩大城乡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新兴业态层出不穷,经营方式更趋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商业企业改变了过去陈旧落后单一的经营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经营方式迈进。在传统百货零售业态稳步发展的同时,以连锁为代表的新型业态迅猛发展,逐渐出现了连锁企业、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专业店等多种零售业态,给全省的零售业注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新型的营销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以百货、副食品为主的经营模式,进一步促进了零售市场多主体、多层次、多业态发展。到2008年末,全省有连锁公司39家,实现销售额139.8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31家,住宿餐饮业8家,连锁门店1065个。与此同时,配送中心也不断地发展壮大,既方便了消费者购物,又改善了消费环境,为城乡市场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经营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之初,国合商业一统天下的传统流通体系存在集中性、封闭性的弊端,由于短缺经济造成的商品供不应求,商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不尽人意,缺乏竞争和活力,其它经济成份占很小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采取优惠政策措施,对集体、个体、私营商业发展给予大力扶植,促进了多种经济的蓬勃发展,打破了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市场经营主体及其结构呈现多元化。到1998年国有商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零售额比重由1978年的93%以上下降到23.7%;而私营、联营、股份制、港澳台、外商合资经济呈逐年增加。其中,个体经济发展迅猛,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0.2%提高到2008年的60%以上。全省商业领域已由改革开放初期以国有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发展到当前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竞争机制逐渐成熟的新格局。
(四)市场需求旺盛,供求结构趋于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消费市场商品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消费品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短缺经济束缚被打破,凭票证供应商品的市场景象一去不复返。目前,全省消费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供应充裕,极大地满足了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消费者选择空间加大,据商务厅调查全省市场主要消费品供求关系总体稳定,市场平衡性继续增强,多数商品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的商品已不复存在,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已得到确立。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持续增强,消费结构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81元,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485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4.5倍和27.3倍;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623元和3845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8.6倍和29.8倍。
(五)市场物价总体平稳。随着全省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市场商品丰富,物价呈现平稳态势。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多数商品实行国家定价,价格波动幅度不大;改革开放以来物价由升转降到平稳,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1979年到1984年,由于采取各项措施,控制物价,使物价水平保持平稳状态;二是1985年到1989年全省物价上涨幅度较大。主要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市场商品短缺,使部分商品价格大幅上涨,1998年物价涨幅达到一个高点为118.0%;三是1990年到1994年,受商品价格相对较高影响,市场物价快速攀升,由1990年的105.7%上升到1994年的121.9%;四是1995年到1999年,商品市场在买方市场格局下销售稳中趋活,市场物价持续走低,物价涨幅呈逐年下降,而1999年物价出现负增长,创历史最低点为96.8%;五是从2000年以来,全省物价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波浪式走势。近年来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及政策性调价拉动,物价呈现结构性上涨,2007年由于CPI上涨过快,政府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整措施,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少了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加了消费信心,有效促进消费市场发展。
(六)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档次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水平呈阶梯式递进发展,消费模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七十年代的生存型转向温饱型,再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从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看有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农村居民变化更为显著,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61.8%下降到2008年的33.0%,下降28.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由1978年的42.9%下降到2008年的36.3%,下降6.6个百分点。消费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吃穿用商品在消费结构上的变化。
1.吃的由吃饱、吃好转变为讲究营养、保健、方便。2008年全省吃的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119.9亿元,比1978年增长34.1倍,年均增长12.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51.6%下降到39.5%。进一步说明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穿着商品从温暖转向时尚。如今人们对穿着商品更加注重质地、品牌,追求个性化、时装化。高档服装、名牌服装已逐步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2008年全省穿着商品零售额实现567.3亿元,比1978年增长38.9倍,年均增长13.1%,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23.0%下降到19.9%。
3.用的商品日新月异,档次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以经济耐用为主,以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被称为“老三大件”;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洗衣机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被称为“新四大件”;近年来,以体现生活质量提升的汽车、住宅、通讯等消费热点基本形成,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2008年全省用的消费品零售额实现975.5亿元,比1978年增长75.8倍,年均增长15.6%,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20.6%上升到34.4%,提高了13.8个百分点。消费构成由改革开放初的吃、穿、用变成现在的吃、用、穿格局。
展望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全省消费品市场将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市场发育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作用将更加突出,城乡市场差距可望进一步缩小,农村市场将被进一步开拓。当前随着全省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措施的落实,将为消费增长带来巨大潜力,消费品市场发展将进入新一轮繁荣、活跃的上升时期。
(黑龙江省统计局贸易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