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六十年的发展 建筑业成就斐然
2009-09-10 16:56:35 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局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建国六十年来,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同它联系在一起;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也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发展空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0.8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3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9%,高于全省GDP年均增幅2.5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3.4%增加到2008年5.3%。

  一、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借鉴前苏联模式,采取的是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就建筑业而言,工程建设任务按计划下达,建设资金按计划拨付,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按计划供给,包括企业的发展也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全省建筑队伍既分散又不稳定,一般的建筑工程是靠包工商临时雇用匠人、民夫等来完成,工程结束后队伍即行解散。建国初期,全省只有5个国营建筑公司和近百家私人建筑企业,施工人员仅有1.3万人。到1952年,国营和地方国营建筑业企业发展到15家,职工2.5万人。新建工业和民用建筑230万平方米,建成了机场、国防军工、农机具、煤炭、纺织和森工等一批工业项目,基本适应了经济恢复时期工作的需要,并为大规模的进行经济建设做好了准备。建国六十年,全省建筑业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大发展时期。从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这十年是全省建筑业大发展的时期。“一五”时期基本建设投资35.81亿元,国家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75个,“二五”时期基本建设投资66.3亿元,国家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增至146个。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在我省兴建有22项。最具代表的是三大动力(哈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和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制造厂,这些项目工程规模大、技术要求高。三大动力由苏联重工业部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东北第一建筑公司、省第一建筑公司、哈尔滨第一、第二建筑公司施工,质量好速度快。这些项目的建成使我省成为全国最大的能源设备生产基地,奠定了我省工业基础。为完成这些建设任务,省政府对经济恢复时期组建的国营建筑安装企业进行了整顿,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小型建筑公司和工程队集中起来,组建新的省属建筑安装公司,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大城市也相应组建了市直属建筑安装公司,同时还从工厂、矿山、机关、学校等部门抽调上万名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充实到这些公司,省市两级施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到1960年,建筑施工企业已发展到227家,其中国有建筑施工企业130家,从业人员15.9万人。在“二五”计划的后两年,由于大力压缩基本建设规模,1961年基本建设投资比1960年减少三分之一,1962年又比1961年减少五分之一,建筑生产也随之进入低谷,到1962年末,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下降到96个,从业人员减少到8.8万人。

  (二)第二阶段,经济调整时期。从1963年起,全国经济进入三年调整时期,全省基本建设投资逐渐回升,建筑业生产业逐步恢复,到1965年末,全省建筑安装企业达到161个,从业人员16.1万人,三年间完成工作量13.7亿元。

  (三)第三阶段,发展低谷期。1966至1976年十年间,受“文革”的影响,全省建筑业受到严重破坏,生产无人管理,劳动无定额、效益无考核,甲乙双方同吃“大锅饭”,1970年后,随着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建筑业生产趋向好转,很多项目是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1976年全省建筑施工企业达到253个,从业人员27万人。

  (四)第四阶段,跨越式发展期。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折,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工程建设领域和建筑业与国际接轨,引入了招标投标、建设监理等管理体制和机制,市场主体得到发展和完善,完成了资源配置的适应性整合、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融合、企业结构的多元化调整。

  二、改革开放的重要成就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建筑业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扶持“专、精、特、新”建筑业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形成了包括房屋建筑、公路、水利、电力、矿山、装饰等几十个专业配套、门类齐全的企业资质结构,构成了综合承包、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等多种组织结构模式,形成了各类企业之间共存互补的市场化联系纽带。

  1.建筑业企业增资升级,大中型企业重要作用加大。建筑企业为合理控制建筑业队伍规模,提高企业素质,保证建筑产品质量,在国家统一部署下,由“注册管理”转向“资质管理”,根据企业的具体条件核定资质等级,划出经营范围。截至2008年末,全省具有三级及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2539家,比1978年增加了2257家,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分别为1357家、983家、199家,构成比例为53.5:38.7:7.8。一种以施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综合性及专业性施工企业为主体、小型劳务分包企业为补充依托的新型企业模式初步形成。其中具有特级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4家,一级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246家,占全部企业的9.7%,这246家特级、一级建筑施工企业共完成总产值546.2亿元,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52.5%。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能力强、市场占有率大、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有12家,其中哈尔滨、大庆两市建筑业的市场份额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1040.6亿元的75.7%,容纳了一批资质高、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如大庆油田股份公司、龙建路桥股份公司、哈尔滨电站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十三局集团第四工程公司、黑龙江第一建筑工程公司、黑龙江火电第一、第三工程公司等,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全省建筑企业的发展已经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资源配置逐步趋于合理,企业竞争力和施工能力大大提高。

  2.建筑业产值持续稳定增长,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提高。1978-2008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累计完成3564.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2%。1978-2008年,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企业,下同)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541.3亿元,由1978年的11.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36.8亿元,增长88.4倍,年均增长16.2%,建筑业企业平均产值由1978年的411万元提高到5260万元,增长了11.8倍,年均增长8.9%。1989-2008年建安产值累计实现6962.5亿元,其他产值实现240.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4 %、10.1 %;1984-2008年累计竣工产值实现5489.3亿元,年均增长17.1%。2008年,全省建筑业企业工程结算收入实现1055.1亿元,比1990年增长14.7倍;利润总额实现45.8亿元,比1990年增长24.4倍;1990-2008年累计利税总额实现366.9亿元,比1990年增长9.3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


 

  3.建筑业增幅呈现波浪型稳步发展态势。建筑业的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增减变化密不可分,由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左右要通过工程建设活动来实现,因此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减变化直接导致建筑业生产的升降变化。受其影响从1978年-2008年建筑业的增速呈现波浪型态势,既有波峰也有浪谷,1980、1993两年是整个三十年发展中的最高峰,增幅分别达到38.1%、39.7%。1989-1990年由于投资紧缩,建筑业随之出现低迷局面,总产值的增幅由1988年的增长26.7%转变到1990年的下降2.4%;从1994年至今是稳定发展期,年均增长13.2%。

  (二)非国有建筑业渐成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1.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机制的转变使过去已有的建筑企业重获发展生机。适应新机制的建筑企业,尤其是非国有施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建筑业改变了改革开放之初单纯国有、集体一统天下的行业经济成份格局,以资质等级重新登记为契机,企业结构得到调整,非国有建筑企业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成为建筑市场的主体,对建筑业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1992年以后,非国有建筑企业发展迅速,从数量上看,建筑业的非国有化已达到较高水平,截止到2008年,全省非国有经济建筑业企业1704家,占全省建筑业企业户数的比重为86.5%,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73.7亿元,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7%;企业总收入475.4亿元,占全省建筑业企业总收入的43.6%;实现利润24.8亿元,占54.1%;从业人员20.7万人,占43.3%。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公司等新的经营组织和所有制形式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建筑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企业经理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大力推行,企业的兼并重组、资产整合,理顺产权关系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据省建设厅统计,截止到2007年末,在全省应改制的541家企业中,已有385家完成了改制,44家正在改制,比例已接近80%。改制企业明晰了产权,转换了经营机制,妥善安置了富余人员,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呈现了发展生机和活力。

  3.进一步完善了施工专业类别,初步形成了一支多层次的、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大军。2008年,在全省有工作量的1971家建筑业企业中,从事房屋建筑业的企业866家,占全省建筑业企业户数的比重为43.9%;从事土木工程建筑的建筑业企业335家,占17%;从事建筑安装的建筑业企业386家,占19.6%;从事装修装饰的建筑业企业256户,占13%;从事其他建筑活动的建筑业企业128家,占6.5%。

  (三)建筑业生产力发展加快,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增强

  1.建筑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得到了加强,一些先进的施工机械广泛应用于重大工程,使工程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截止2008年末,全省建筑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80亿元,其中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拥有机械设备总台数16.1万台,机械总功率372.3万千瓦,机械设备净值为79.8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5.6倍、5.8倍和30.4倍;技术装备率9797元/人,动力装备率4.6千瓦/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5.2倍和35.3%。

  2.在建筑业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我省建筑企业应用的爬升式脚手架技术、混凝土箱梁横向顶推技术,大型钢结构整体滑移和顶升技术、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仅2008年全省即有54项工程获得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金牌或银牌奖。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大庆油田建设集团已取得42项实用新型技术国家专利,8项施工配套技术,35项技术专长,省建工集团自2001年来,已获得7项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4项国家优质工程奖和省市优质工程数百项,取得约60多项施工专利技术,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在提高技术含量的同时,建筑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狠抓企业内部管理,优化人员组合,打破终身制,用工制度采取优化组合、实行弹性用工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人的积极性,使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积极参与并组织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提高建筑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工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探索出了稳定高技术管理人才的任职制度和分配制度。2008年,在47.9万人期末从业人员中,有工程技术人员8.9万人,比2000年增长15.3%,年均增长1.8 %。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12.7万元/人,比1978年增长了29.8倍,年均增长12.1%。


 

  (四)拓展了国际国内市场,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1.我省建筑施工企业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凭借人才、技术、机械装备的优势,加大在外埠市场的开拓力度,对外承揽工程明显增加,且已成为我省建筑业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省建筑施工企业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2000-2008年在外省完成产值达到723亿元,占同时期全省累计建筑业总产值的13.8%,平均每年以32.9%的速度增长,施工足迹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开展对外承包,既缓解了建筑市场的供需矛盾,又积累了施工企业对外承包的经验,锻炼了队伍,为进一步开展对外承包创造了条件。

  2.国际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方式从最初的劳务分包、土建分包逐步发展为总承包方式,经营规模逐步扩大,承包工程范围进一步拓展,业务扩大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在境外完成的营业额40.1亿元。并充分利用与俄罗斯3038公里边界线,陆路相通、水路相连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且有几代人友好交往的先决条件,积极开拓俄罗斯市场,率先确定沿边开放战略、对俄经贸战略升级的总体部署,并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我国对俄经贸合作第一大省。2008年对俄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合同额32.2亿元,对其他国家的工程承包额110亿元。

  (五)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建筑市场秩序日益规范

  1.建筑业走出了一条既借鉴国际惯例,符合工程建设内在基本规律,同时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集中体现在我国有关工程建设和建筑业管理的一系列法规制度上,表现为以《建筑法》为龙头,包括《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筑市场管理条例》、《注册建筑师条例》等行政法规和众多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法规体系。我省的建筑施工许可制度、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以及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制度等正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基本理顺,省市县三级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体系已经形成。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招投标监管人员140人,市级招标机构15个,县级专职招标机构20个。目前全省建立工程交易中心13个,交易中心总办公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哈尔滨、大庆、绥化交易中心交易大厅面积都在2000平方米以上,交易中心都配有满足服务功能的评标监督设备、专家抽取系统、发布信息的电子大屏幕等设施,全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98%,竣工工程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2.通过资质管理、市场准入、招标投标、工程担保、表彰评优等工作环节和渠道,全面实施信用公示、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强动态管理和考核,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对建筑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效地遏制了炒买、炒卖工程等不正之风,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2008年,全省实行投标承包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05.9万平方米,占全部房屋施工面积的74.9%,比刚刚实行招标投标承包工程的1985年上升66.7个百分点。

  (六)拓宽了就业渠道,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随着新增劳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及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与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业成为接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之一。2008年末,全省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47.9万人,比1978年增加19.9万人,其中近五成是乡村转移劳动力。建筑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3.9%上升到2008年的6.5%,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建筑业的从业人员仅低于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零贸易业位居第四位。

  (七)建筑业产品的建设成果丰硕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承担了全省60%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任务,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先进的施工手段,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众多具有较高水平的建设项目。大量投资通过建筑业的转化,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和生活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因素。

  1.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全省已建成了以主干道、次干道、慢车道、人行道、环形道和立交桥组成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各市区之间出现了许多花园式工厂和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不仅在市区内出现了有路必有树、路路都成荫的新景象,而且绿化向市郊发展,绿化水平普遍提高。截止到2008年,累计铺装道路19.8亿平方米、20万延长公里,比1978年分别增长8.7倍、5.5倍。比1978新建桥梁618座,增长5.5倍;实有绿地面积5.9万公顷,比1978年增长10.6倍,年均增长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3.1倍。公园、动物园216个,比1978年增长10.4倍。公共环境的改善,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情趣。

  2.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城乡居民住宅建设,以及城镇人口集中对商业、旅游、文化娱乐等相关配套设施的需求,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广阔的市场。全省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35.9%提高到2007年的53.9%。三十年来,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由1978年的364.1万平方米增长到2008年的2414.5万平方米,增长了5.6倍,累计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达到41293万平方米,其中竣工住宅面积22855.7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分别以6.5%、9.8%的速度递增,人均住宅面积由1978年的2.8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3.9平方米,增长7.5倍,年均增长7.4%。住宅建设进程的加快,为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建筑产品硕果累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业与其他制造业相比,普遍被看成傻大笨粗。再看看今天的施工工地和建筑产品就大不一样了。建筑成为精雕细琢的作品,诸如鲁班奖一类的工程更像精致的工艺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基本建设规模更加扩大,建筑施工技术发展很快,建成了大量的大型工业设施,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确保竣工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质量安全的基础上,使用功能、装饰装修和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建设完成了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城乡发展的重大、重点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精品工程。

  先进施工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加快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步伐。43层的国贸大厦、38层的融府大厦、28层的工贸大厦、25层的省物资贸易中心、高耸入云的黑龙江广播电视塔、哈尔滨市行政文化服务中心、齐齐哈尔行政中心等建筑的落成,展现出新的城市形象,谱写了建筑业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新乐章。

  公路、铁路方面,相继建成了哈绥、哈同高等级公路,三环路、哈大客运专线、哈尔滨绕城公路、绥满公路、北黑铁路、宾州铁路复线、哈铁路枢纽王岗-万乐联络线、吉黑公路拉林至五常改扩建工程、哈西老工业区扩建道路等一批铁路、道路交通干线,新建了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哈尔滨客运站、省高等级公路快速客运服务中心停车库等重要交通设施,对松花江航道进行了清淤治理,增加了客、货运输船只,提高了航运能力,形成了“水、陆、空”相结合,快捷、便利的城市交通网络新格局。

  邮电、电信方面,随着电信事业体制改革的推进,我省的“网通”、“移动”、“联通”、“铁通”以及“中国电信”等公司,竞争帷幕逐渐拉开,投资建设紧锣密鼓。全国公众网东北部地区枢纽、黑龙江移动通信公司哈尔滨市网络传输及管道工程、中国网通省通信公司哈尔滨电信传输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的交付使用,加快了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邮电通信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商业、餐饮方面,相继对中央商城、秋林商厦、哈尔滨市革新商场、哈尔滨市海城装饰材料市场等进行了改造;新建了哈尔滨市红博广场、圣达购物广场、哈尔滨麦凯乐总店、新透笼购物广场等一批大型商场和“沃尔玛”、“家乐福”、“北京华联”等数十户大型超市;新建了华融大厦、香格里拉饭店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星级宾馆,提高了我省的购物和旅游接待水平,提升了城市品味。

  科技文化体育方面,投资15亿元的亚布力大冬会工程已基本建成,对黑龙江科技馆、哈尔滨少儿中心、哈尔滨少年宫、黑龙江广播电视中心的“龙塔”、黑龙江省广播电视中心等为代表的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人民体育场、哈尔滨冰上基地等项目相继落成,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业务用房、哈尔滨市卫生局传染病院扩建项目、哈尔滨市医大一院等项目的建设,使我省医疗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促进了全省医疗事业的发展。新建、扩建了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第三中学、哈尔滨学府中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中等学校,这些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生态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新校区投入使用,标志着我省的高等教育实现了高层次突破和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受教育的能力。

  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施工建设的热潮正在兴起,建筑行业应借前所未有的机遇,求前所未有的发展,迎前所未有的挑战,创前所未有的业绩,镌刻人们满意的工程,雕饰无愧于时代的建筑作品。

  注:2008年GDP及建筑业增加值数据均为初步核算数

  (黑龙江省统计局投资处)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