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蒸蒸日上的运输邮电业
2009-09-10 16:56:35 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局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运输邮电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特别是进入全流通时代,运输邮电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伴随着共和国的前进步伐,黑龙江省运输邮电业经历了从低到高、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省交通运输邮电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发展的“瓶劲”制约状况明显改善,并呈现出逐年加快、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邮政电信业实现了高起点、快节奏、全方位发展,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一、改革开放前,在废墟上架构起立体运输邮电网络

  新中国的龙江运输邮电业是在日伪遗留的废墟上恢复建设起来的,并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壮大起来。1978年,全社会综合运输方式共完成客运量13369万人、客运周转量90.8亿人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长6.5倍和3.6倍,年均增长8.1%和6%;完成货运量20659万吨、货运周转量441.1亿吨公里,分别比1949年增长13.5倍和6.9倍,年均增长9.7%和7.4%。1978年邮电业完成业务总量1.4亿元,比1949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9.5%。

  1.铁路运输迅速复苏。黑龙江省铁路修建早、规模较大,是新中国最早从日伪政权接管的铁路。建国后,国家有计划地加大建设投入,在改造原有线路、增修复线的基础上,修建了一批新线路,同时新建扩建枢纽车站、联络线和迂回线。为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先后修建了嫩江至古莲、林海至碧水、伊春至乌伊岭铁路;为开发大庆油田,修建了让胡路至大安北铁路;为开发三江平原,修建了福利屯至前进镇铁路,福前铁路被誉为“全国第一条支农铁路”。铁路技术装备不断改善,实现了主要以蒸汽机车为主向以内燃机车为主的过渡,1978年牵引机车达到956台,比1952年增长2.7倍。客货车辆逐步更新换代,运用货车已由60吨主型车取代了建国初期的30吨小型车辆,更加安全和舒适的客车不断增加,1978年铁路客车达到1758辆,比1952年增长2.8倍。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1978年完成客运量7707万人、客运周转量72.2亿人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长3.8倍和2.8倍,年均增长6.3%和5.3%;完成货运量8592万吨、货运周转量376.9亿吨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长3.2倍和4.4倍,年均增长5.6%和5.9%。

  2.公路运输稳步发展。建国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公路运输问题,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先后修建了拜泉至海伦、明水至兰西、富锦至勃利、北安至黑河等数十条公路,结束了省城哈尔滨到各地、市不通公路的局面,也极大地改善了非铁路沿线的交通状况。为开发三江平原,修建了富锦二龙山至抚远公路;为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建成了长达594公里的十八站至漠河公路和近百座桥梁。197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4797公里,比1949年增长6.6倍,年均增长7.2%;公路营运车辆8262辆,比1950年增长134倍,年均增长19.2%。随着路况的好转和交通工具的增加,极大促进了公路运输业的发展。1978年完成客运量5560万人、客运周转量17.5亿人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长34.4倍和24倍,年均增长14.7%和13.2%;货运量7888万吨、货运周转量11.1亿吨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长4.2倍和9.1倍,年均增长6.5%和9.3%。

  3.水路运输纵横交错。建国初期,黑龙江水系港口、码头及运输设施非常落后,只能从事打捞沉船、修复码头及简单的运输生产。除哈尔滨、佳木斯港有少量机械设备外,其它基本处于人抬肩扛的原始装卸作业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界江管护、港口建设、航道整治和船舶修造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先后在黑龙江进行了兴东、额图、上比良等浅滩整治工程,确保界江主航道保持不变。新建和开辟了松花江、黑龙江沿线一些港站,仅1957年-1966年间,扩建新港口20处、增高中小港站35个、增加千吨级泊位24个,提高了机械化水平,扩大了港口通过能力。同时,造船工业迅速发展,先后建造了大型蒸汽客轮“北京”号、“上海”号等大批各类船舶。1978年,全省内河通航里程达到6595公里,比1949年增长70.4%,年均增长1.9%;完成客运量99万人、客运周转量0.7亿人公里,比1952年分别增长1.8倍和75%,年均增长4.1%和2.2%;完成货运量314万吨、货运周转量7.8亿吨公里,比1952年分别增长3.9倍和5倍,年均增长6.3%和7.1%。

  4.航空运输从无到有。建国前,黑龙江省民航事业一片空白。1950年7月,根据中苏两国协定,民航哈尔滨航空站和齐齐哈尔航空站成立,同时,北京-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赤塔国际航线开通,标志着我省民航事业开始起步。1955年元旦,我省首条国内航线哈尔滨-沈阳-天津-北京航线开通。1957年,先后开通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依兰、哈尔滨-黑河等省内航线。在发展民航运输的同时,专业运输也为大庆油田勘测、森林防火和执行巡逻任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哈尔滨使用的机场一直是草地机场,设施简陋,技术人员缺乏,运输能力低,只能起降小型飞机。到1978年底,仍然只有3条航线,每周15个航班,完成客运量2.6万人,客运周转量0.3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0.1万吨。

  5.新兴发展的管道运输。管道运输作为一种特殊的运输方式,起步较晚。1971年9月为保证大庆原油的外运,建成了当时在我国尚属唯一的大口径、长距离地下输油管道,是横贯东北地下的“龙头”管道,每天输油量在120万吨以上,相当于每22分钟发出一列“油龙”。1978年,管道运输完成货运量3865万吨,货运周转量45.3亿吨公里,比1971年分别增长20.4倍和20.6倍,年均增长54.9%和55.1%。管道运输的崛起,标志着我省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

  6.邮政电信先行发展。建国初期,全省邮电业只有传统的电报、电话、函件、包裹、汇兑、报刊发行等业务,通信能力不足、通信手段落后。为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955年建成全省第一座邮政大楼-哈尔滨邮政大楼;1973年建成4900平方米哈尔滨火车站邮政转运站。先后开通了哈尔滨至牡丹江、哈尔滨至大庆930路微波。1978年全省邮电业实现业务总量1.4亿元,比1949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9.5%;邮电局、所1545处,比1949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3.2%;邮路总长度15.7公里,比1949年增长16.4倍,年均增长10.4%;市内电话6万户,比1949年增长5.7倍,年均增长6.8%。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近三十年,全省运输邮电业为黑龙江省建成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战略大后方,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受机制体制的制约,生产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特别是在支援国家建设中,运能与运量的突出矛盾,仍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改革开放后,在政策引导下运输邮电业蒸蒸日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黑龙江省交通运输邮电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无论是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广度,还是发展的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运输能力显著提升,邮政电信跨越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行产业和坚实保障。2007年全省综合运输方式共完成客运量64820万人,客运周转量603.8亿人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3.8倍和5.6倍,年均增长5.6%和6.8%;完成货运量73122万吨,货运周转量1297.7亿人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2.5倍和1.9倍,年均增长4.5%和3.8%。2008年全省邮电业实现业务总量601.1亿元,比1978年增长428倍,年均增长22.4%。

  1.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全流通”网络初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空前增大,各级政府对加强运输邮电业发展十分重视,不断加大基础建设力度,纵横全省的全流通网络逐步形成。一是线路里程增长显著。2008年底,我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563公里,比1978年增长21.1%,复线里程和自动闭塞里程分别为1632公里和2109公里(哈尔滨铁路局数),分别比1978年增长95.0%和3.3倍,年均增长2.3%和5.0%。公路线路里程15.1公里,比1978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4.1%;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总里程达到1044公里。内河航道里程5595公里,其中水深1米以上内河航道通航里程3725公里。民航航线里程和管道里程达到16万公里和985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159倍和4.4倍,年均增长18.4%和5.8%。2008年,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22.3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42.0%,年均增长1.2%。其中,汽车邮路为37862公里、铁路邮路为10318公里、航空邮路为53319公里。全省光缆通信网总里程达到22.9万公里。二是一大批重点基础项目相继完成。铁路方面,完成了滨洲、滨绥复线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进行了哈大线电气化改造、哈尔滨高架候车室续建、哈齐段平改立工程、哈尔滨至满洲里扩能提速改造、绥芬河口岸站扩能改造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并开通了京哈线兰棱至哈尔滨间第六次大提速时速200公里改造工程、滨洲线哈齐段提速、道口平改立、栅栏封闭等一批扩能改造工程。公路方面,哈阿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和哈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我省实现了一级和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佳木斯松花江公路大桥、齐齐哈尔嫩江公路大桥相继建成通车,其中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荣获国家“鲁班奖”;全省“OK”型公路主骨架和“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水路方面,改造了哈港西坞及散杂码头,新建了哈港阿什河码头、佳港杏林河外贸码头、沙河子码头等,重点实施了中俄界河航道维护和管理、三姓浅滩整治、界河港口建设以及松花江航电枢纽梯级开发等工程。民航方面,对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漠河6个机场进行了更新改造,大庆萨尔图机场即将投用,伊春林都机场也已试航成功,此外,鸡西机场也在紧张的建设之中。邮政方面,完成了综合计算机广域网的设备安装,实现了69个区域网络中心和973个邮政储蓄网点的区域内联网工程;积极参与政府“便民服务工程”的实施,开发了身份证、法院专递等“单证照”业务;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机遇,相继进入农资、日用品分销等领域。电信方面, 1987年“哈大齐”小同轴电缆载波通信工程竣工,这是我省第一条大通路长途通信线路。1991年哈尔滨至永吉微波通信工程竣工,使我省电信网经永吉汇入全国网;同年,省内第一套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在哈尔滨市开通。1992年哈尔滨市至五常光缆线路开通,这是黑龙江首次利用光纤传输技术进行长途通信。1996年哈尔滨市电信局在全省率先开通了中国计算机互联网,标志着哈尔滨市已成为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全省运输邮电网络初具规模,形成了空、地、江、海、管联运,邮务类、速递物流类、金融类协调发展,卫星、微波、光缆互补传输的全流通网络。

  2.依靠地缘优势,全面推进运输口岸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北方最北的边境省份,以其特有的地缘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积极推进“陆、海、空”口岸建设,打通欧亚交通运输大动脉。绥芬河站作为我省唯一对俄铁路口岸站和我国北方最大的公路口岸,陆海联运可直达日本新泻、横滨、韩国釜山、美国西雅图等泛太平洋区域,是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的“黄金通道”,被省政府确定为对外贸易的首选通道,地缘优势突出,被列入国家振兴东北等发展战略的重要口岸城市。对鸡西、黑河等口岸的运输设施进行了改造完善,绥芬河、同江、东宁等口岸陆续与俄方对应口岸开通了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利用16个水运对外开放口岸,重点开发国际客货航线,开辟了各开放口岸至俄罗斯相应口岸的外贸货物运输航线,对我省扩大对俄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开展江海联运,1992年开辟了从松花江经黑龙江下游出海至日本酒田港的江海联运航线;2004年开辟了黑龙江至浙江温州的国内货物江海联运航线,有力地弥补了内河运量的不足;2006年开通了同江至哈巴罗夫斯克水路集装箱运输,标志着中俄边境地区水路货物运输迈进新里程。1989年,随着哈尔滨至哈巴罗夫斯克国际航线开通,我省的空中大门从此向世界敞开。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城市通往全国重要城市特别是各沿海城市的航线相继开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国内重要城市,连接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欧洲、美洲主要国家的空中交通网络。2008年,我省民航可直达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哈巴罗夫斯克,日本大阪、新泻,韩国首尔,中国香港以及内陆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

  3.深化改革更新理念,运输能力不断攀升。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交通运输业在创新服务理念、优化运营结构、提高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运输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1)铁路运输提速升级。哈尔滨铁路局于2000年完成了由蒸汽机车改为内燃机车的动力换型,部分路段实现了电力机车牵引。2005年以煤运通道和口岸后方通道为重点,先后三次提高牵引定数,进一步提高了列车的运输能力。2008年完成货运量17511万吨,货运周转量1006.5亿吨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103.8%和167%,年均增长2.4%和3.3%。根据市场需求,抓住全路六次大提速的有利契机,在不断提高基础能源外运能力的同时,在运能紧张区段增开客车,提高直通列车等级,优化客车运行时刻,把列车运行图变成市场图、成本图和效益图。2008年,完成客运量9872万人,客运周转量220.7亿人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28.1%和205.7%,年均增长0.8%和3.8%;

  (2)公路运输异军突起。在日趋激烈的运输市场中,公路运输以其方便快捷、中间环节少的优势,在全社会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2007年完成客运量54592万人、货运量51996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8.8倍和5.6倍,年均增长8.2%和6.7%,在综合运输方式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41.6%和38.2%,上升到2007年的84.2%和71.1%,公路运输“龙头”地位难以撼动。完成客运周转量313.9亿吨公里,货运周转量289.9亿吨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16.9倍和25倍,年均增长10.5%和11.9%。在运力迅猛发展的同时,运力结构得到不断调整优化,客运车辆逐步向高档化、舒适化方向发展,货运车辆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调整。2008年,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41.5万辆,比1979年增长18.4倍,年均增长10.3%。营运载客和载货汽车分别为11.9万辆和22.5万辆,拥有双层、卧铺、越野、厢式、封闭、罐式、平板、集装箱、自卸等几十种车型。

  (3)民航运输增势迅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间、省际间交流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我省航空运输业带来了前所未所发展机遇,2007年省机场集团公司运输飞行起降架次和旅客吞吐量增幅在东北三省中位列第一。近年来,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纷纷看好黑龙江这块市场,相继进驻,2008年有19家国内航空公司、6家国际和地区航空公司进驻我省,比2003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7.8%。航线达到73条,比2003年增长62.2%,年均增长10.2%;通航城市达到45个,比2003年增长32.4%,年均增长5.8%;每周航班达到724班,比2003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1.6%。2008年完成客运量542万人、客运周转量89.5亿人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207倍和297倍,年均增长19.5%和20.9%;完成货运量6万吨,比1978年增长59倍,年均增长14.6%;货运周转量1.2亿吨公里。

  (4)水路运输乘风破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造船业成果丰硕,在全国内河率先建造了大量的大、小分节顶推船队,以先进的分节驳顶推技术代替了拖驳船队,实现了船舶内燃机化。80年代初,中国第一艘气垫驳船在黑龙江诞生,结束了黑龙江航运在流冰期不能进行船舶运输的历史。自行设计、建造了多艘江海两用货轮,在黑龙江造船史上开创了建造海船的先例。由于我省航运生产季节性强、航期短,特别是近年来受枯水的干扰,极大限制着水运业的发展,为摆脱困境,积极开拓相关产业,走多种经营之路。1991年从俄罗斯引进了高速水翼船,在全国内河率先开辟了第一条从中国的佳木斯到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国际高速客运航线,接着又相继开通了哈尔滨至哈巴罗夫斯克等多条国际、国内高速客运航线,同时,积极参与远洋货物运输,运输能力稳步提升。2007年,完成客运量257万人,比1978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3.3%;客运周转量0.3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250万吨、货运周转量13.6亿吨公里,比1978年分别3倍和74.4%,年均增长4.9%和1.9%。

  (5)管道运输发展平稳。管道运输作为一种特殊的运输方式,具有运量大、不受气候和地面其他因素限制、连续作业、成本低等优点,是继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之后的第五大运输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国家对石油生产和销售的需求,我省管道运输发展平稳。1988年,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为4471万吨和52亿吨公里,达到历史顶峰。近年来,随着大庆油田限产减产,我省管道运输呈下降趋势,2008年完成输油量3107万吨,周转量34.9亿吨公里,分别比1978年下降19.6%和23%。


 

  4.邮电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信息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展最快、波及最广、经济成分最活跃的领域。邮政电信业作为信息产业的主体,是社会联系和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我省邮政电信业伴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了飞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1)顺应时代需要,积极拓展新业务。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全省经济的不断发展,流通领域对函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986年,邮政的业务量达到黑龙江历史的高峰,仅函件业务量达到2亿多件。邮政的运能和运力远远落后于邮政业务量的高幅增长。为了解决邮政运能与运量的矛盾,黑龙江省邮政部门加大了投入,不断提高邮政的科技含量和邮政业务处理能力。引进了由比利时贝尔公司提供的信函自动分拣系统,在哈尔滨邮政枢纽运行投产,极大地增强了邮件的处理功能。1999年,邮政独立运营,邮政部门对传统业务进行深度开发,传统的邮政八大业务衍生出邮务类、速递物流类、金融类3大板块10大类100多项具体业务,信函形成了商信、账单、贺卡、邮送广告等众多种类,并从城市向乡镇扩展,从大客户向众多中小客户延伸;包裹发展了大量的商业包裹,校园包裹,军营包裹也陆续增多,还开发了国际区域性包裹业务;报刊发行向图书音像、教辅类渗透和拓展;集邮除了邮资票品预订,还发展了个性化邮票服务和集邮礼品销售;速递增加了礼仪业务,开办了东三省“次晨达”,省内“当日递”、“次日递”、同城限时递等业务;汇兑业务转向商务汇款、入账汇款;储蓄增加了外币业务,重点发展了提供资金结算和理财服务的金融中介业务,开办了代收、代发、代理3类24种形式。在打造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同时,积极推进现代邮政网络体系建设。开通了行邮专列,建立了与韩国首尔的直航和对日本大阪直封。开通了报刊专线,并利用社会运能组建了地市间快速邮路,形成了能够支撑不同时限业务的网路体系,并实现了各类邮路、运能的综合利用。黑龙江邮政在全国率先推行了“网运分离”、“车运分离”改革,全面提升了邮政实物网的运行效率与效益,降低了运行成本。经过调整优化,以2641处邮政网点、1533处储蓄网点为结点的邮政营投服务网遍布全省城乡,布局更为合理,商业化的营投服务网日益完善。先后投资数亿元,建成了以综合网和绿卡网、综合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为骨干的“两网两平台”,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省、连通全国的邮政基础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了邮政信息的电子化采集、传输、交换、处理、存储和信息共享。2008年,全省邮政业实现业务总量32.4亿元,比1999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15.9%;实现业务收入24.4亿元,比1999年增长33.9倍,年均增长48.4%;完成特快专递业务764万件,比1999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17.1%;邮政储蓄期末余额达到945.8亿元,比1999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16 %。

  (2)依托科技进步,打造完美通信网络。改革开放之初,我省电信传输网的基本框架还是以明线为主,通信能力较低、传输技术手段单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信业作为先行产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电信体制改革重组,全省建设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综合通信能力显著提高,电信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起步、变化最快的行业之一。八十年代中期,通信传输网改造与发展建设的趋势是由简单化向互联网、数据网、智能网方向转化;传输由模拟向数字化过渡;明线、微波通信向光缆、卫星等大通路方面发展。九十年代中期,全省县以上城市实现了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全省形成了空中有卫星、地面有微波、地下有光缆,有线与无线互补的大容量、高速率、高可靠性的立体通信网。如今,光纤通信四通八达、数据通信从无到有、互联网规模不断扩大、移动通信发展迅速、增值业务蓬勃发展,电话业务快速增长、通信能力不断加强。2008年,全省光缆通信网总里程达到22.9万公里,贯通全省13个地市、64个县(市)、800多个乡镇。全省互联网端口达到295万个,互联网用户达到306.5万户,比1999年增长67倍,年均增长59.8%,其中宽带用户发展迅速,达到238.2万户,比2004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21.0%。全省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640.8万户,比1998年增长14.6倍,年均增长31.6%,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2.9%;自2003年开通移动短信业务以来,成为移动数据增值业务的第一大支柱,2008年达到167.2亿条,比2003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34.8%。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26.1万户,比1978年增长119.7倍,年均增长17.3%;其中城市和农村用户分别为790.5万户和235.6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26.8%。自2004年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以来,到2007年末,全省已通电话(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100%。利用固定和移动电话、短信息、宽带上网等多种方式,以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农村和农民的信息服务,大力开发面向“三农”的政务、生产、劳务和市场信息资源,有效促进了农村信息化发展。

  三、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前景广阔

  六十年来,黑龙江省交通运输邮电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不过硬,高等级公路少,道路建设与车辆增长的比例关系不协调;运力和运量的矛盾仍较突出,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服务意识和企业诚信有待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七大的宏伟蓝图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龙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实现黑龙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实施“八大经济区”发展战略和“十大工程”重点目标,交通邮电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从根本上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和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二是加大现代化运输邮电网络管理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运输邮电业的满意度。三是深化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平等、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邮电市场,确保运输邮电业向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实现应有的社会效益。四是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我省的区位优势,招商引资,为投资者营造一个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环境优美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实现产业互动发展,促进龙江经济繁荣。

  注:2008年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公路水路运输量专项调查,统计口径发生较大变化,公路、水运数据不宜进行历史对比。 (黑龙江省统计局工交处)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