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9月17日,秋日里的黑龙江大学校园,除了一丝不苟执勤的安保人员和稍显冷清的运动场地,你似乎看不出这里有什么不一样。此时,距离甲型H1N1流感突袭黑龙江大学,已经过去了整整5天。
就在16日傍晚,黑大被隔离的发热同学中,又有47名学生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呈阴性,发热症状消失,被解除隔离治疗。至此,共有88名被隔离的黑大学子解除了隔离。而最早发生疫情的黑大校区B区8栋侧学生公寓也解除了医学观察隔离。
“老师,解禁后咱们一起去打球”
12日,正忙于为新生体检的黑大校医院开始发现发热学生。56岁的老校医田秋华及时将这一情况上报。第一例甲流患者因此得以及早治疗。
疫情发生后,黑大立即将原来的甲流防控领导小组升级为指挥部,发热学生筛查工作和密切接触者观察工作深入展开。
B区8栋侧公寓隔离后,来自学工部、经济学院、艺术学院、附中的4名老师成了“陪住”。刘春明老师,新婚不到三个月,他说:“当时有的孩子比较恐慌,我们就挨个寝室走访,和他们聊天,介绍防治‘甲流’的常识。”4个年轻老师对学生们承诺:“老师会一直和你们在一起!”而学生们更是和“大哥哥”约定:“老师,解禁后咱们一起去打球!”
黑龙江大学学生乐观面对疫情。刘艺婷记者郭俊峰见习记者陈贺摄
潘景文、胡琪两位老师,面对的是被送到专业医院治疗的确诊学生。几天来,两人成了“勤务员”,学习用具、图书资料、生活用品……一起传递的还有坚定的信念——“同学们,亲人就在病房外守护着你们。”16日下午,黑大的校领导、老师赶到医院看望患病的学生。隔着病房的窗户,学生们挥舞起胜利的手势。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咨询热线和温馨卡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网上交流平台、辅导员们的问候电话和每日飞信……全校师生的爱正源源不断地温暖着隔离区的同学们。
“等孩子们都吃上了饭我再走”
12日深夜,黑大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们接到了紧急通知。B区8栋侧公寓门卫、52岁的赵淑芳阿姨就是从这一刻起开始了她48小时的连续值守:张贴通知、测量体温、清理垃圾、发放饭菜……两天两夜,她像妈妈一样照顾着楼里的500多个孩子。14日下午,赵阿姨感到体力不支,同事劝她撤出来休息一下,她却还在坚持,“等孩子们都吃上了饭我再走。”
冲在防控甲流一线的还有主动请缨的古伟,撇下孩子的王金伟和薛阳,坚守隔离区的温宇和艾国志……
黑大A区2号公寓和3号公寓原本是正在装修中的新生宿舍,为了实现三重隔离,这里开始了24小时日夜施工,抢出了半个多月的工期。现在,这里已成为黑大校内的主要医学观察隔离区——接受隔离的学生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间里,穿着学校发放的衣物,可以随时用屋里的饮水机喝热水,听上统一配发的收音机。
“科学有序的防控,让我们心情很平静”
黑大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的秦静是最早解除隔离的学生之一,谈起在隔离区的生活,她说,“其实我们的心情很平静。”而给了同学们信心的是黑大采取的三重隔离、分层防护等一系列科学规范、严密细致的防控措施。
针对甲流疫情的特殊性,黑大根据省、市卫生防疫部门的要求,制定了甲流确诊人群、发热人群和密切接触人群的三重隔离制度。发热筛查是防控疫情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环,但这对于一个师生总数近四万人的大学来说谈何容易。史无前例的困难没有吓倒黑大师生,凭着扎扎实实的晨检和晚检,黑大硬是大海捞针般地把几部分人群区分开来。学校先后在校医院设立了发热病人观察病房,并设立了五处针对不同人群的专门医学隔离观察区。在三重隔离的基础上,他们又辅以分层防护,即专门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负责专门区域、专门人群的防护工作,有效地避免了人员交叉传染和二次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