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1日讯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三卡乡党委坚持以三个转化为主线,认真解决两方面问题,突出抓好十项工程,让农民富起来,让乡村面貌变起来,全乡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了科学发展带来的实惠。一件件惠民兴乡大事、好事变成现实。农民住上了集中供热的居民楼,乡村建设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新产业、新技术让农民的人均收入一下子提高了几百元。这是呼玛县三卡乡党委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实践成果。
认真解决两方面问题,夯实科学发展的基础
首先,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从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乡党委就深刻意识到,思想认识是决定发展的根源,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就谈不上科学发展。没有强烈的发展意愿就没有快速发展的动力;没有开阔的发展思路,就没有快速发展的途径;没有有效地发展举措,就没有科学发展的现实。乡党委通过开展以“何为解放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方为解放思想,如何解放思想”等为主要内容的大讨论,找准了在三卡乡12种思想不解放的具体表现。通过认真的剖析检查找准了思想不解放的8方面的根源,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乡党委广泛征求意见,找到解放思想的10途径。“立足乡情,着眼长远,真抓实干,跨越发展”成为全乡广大党员干部发展的共识,小富即安的保守意识被全乡上下干大事、创大业的强烈发展意识所取代。
其次,解决三卡乡科学定位的问题。有了对科学发展的深刻认识,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乡党委开展“我为三卡发展献一策”活动,广泛征求广大党员干部对三卡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重新审视对自身的认识问题。开展科学发展“双找,双定”活动。第一要找差距。通过找差距,让全乡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虽然近几年三卡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纵向的比发展的还比较快,然而横向的比同发达地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全乡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差距来自哪里,为何产生如此的差距,如何认识这些差距,从而产生紧迫的发展意识,激发强烈的发展责任。克服小成则止、小富即安,小为即骄的思想。正确的认识差距也打破了环境制约论,克服了大家甘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第二找优势。找准自身优势,增强发展信心,拓宽发展思路,制定发展举措。通过找优势,全乡党员干部进一步认识到三卡乡虽地处偏远,但不意味着没有自身优势,这些优势就是科学发展的支撑。乡党委把挖掘生态优势、农业潜力优势、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等别处不具备的10项优势,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完善。第三科学定位目标和举措。找准了差距和优势,为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举措夯实了基础。乡党委重新审视发展目标和举措。坚持发展目标的制定不能定的太低,也不能脱离实际。在符合实际的前提下,坚持胆子大一些,步子快一些的指导思想,加快发展,缩小差距,迎头赶上。修改和完善发展目标5项,共19条内容,使科学发展的目标更为科学。根据制定的目标逐一研究实现这些目标的16项具体举措,把目标细化、量化、具体化,而不是仅仅是个空洞的目标。第四,制定抓好落实的措施。抓好落实是最终的落脚点。三卡乡党委根据目标和举措,做好分工,制定和完善抓落实的8条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跟踪问效、奖惩严格、一抓到底,确保抓出成效,取得实际成果。
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重点,抓好民生工程建设
首先,建设农村居民住宅楼。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乡党员干部发展的目光更为长远,发展的目标定位更高。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创立林区农村发展的新模式,乡党委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广泛征求农民意见的基础上,今年在乡政府所在地建设两栋共7400多平方米的五层农民住宅楼。其中一栋今年就可交付使用。盖楼房在城里是微不足道的事,但是盖农民住宅楼在农村确实开创了我区乃至我省的先例。此举解决了当前农村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改变农村面貌脏乱差的现象,节省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探索了新农村建设未来方向,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发展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实施沿江村整村推进项目。根据沿江村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沿江村整村推进方案,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把沿江村打造成“大兴安岭的华西村”的目标。乡党委抽出专门的人员组成专门的班子,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认真搞好规划设计,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今年投资120万元对沿江村的道路、房屋改造、绿化等整体推进,实现整体上台阶。为新农村建设树立典型,培育样板。
第三,建设江畔广场。建设3000平方米的农民休闲广场,为农民提供一个文化休闲的场所,解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解决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提高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质量。
第四,实施泥草房改造工程。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拉动内需,改善民生的政策机遇,不等不靠主动与上级对接,千方百计争取政策,引导、调动和发挥农民的自觉性、积极性,认真搞好摸底调查、做好乡村规划,积极实施泥草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今年新建砖瓦房30户,农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昔日破旧的茅草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农民生活条件有了质的提高。
第五,全面开展乡村绿化工程和街道改造项目。植树近3000株,栽花5000棵,栽植绿篱30000株,乡村面貌得到改观。建立集文明美化示范功能为一体的样板一条街,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打造新农村建设样板街道。
以壮大和培育产业为基础,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一是立足乡情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卡乡是农业大乡,全乡有耕地3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64亩。瞄准这一优势,乡党委把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有力举措,大力实施建设万亩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双百”工程。建立了万亩高产示范园区,其中建立1000亩核心示范区。把良种应用、土壤深松、测土施肥、种子处理等各项农业技术应用到示范区,通过示范使农民真正看得见农业科技效果。今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0万亩,举办各种培训班46次,培训农民2800多人次。通过科技应用,全乡有望实现粮食增产300万斤以上,农民增收900元。通过此项工程解决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二是瞄准市场拓宽农民致富渠道。首先,实施冷水鱼养殖示范项目。三卡乡境内水资源丰富,所产冷水鱼味美热销。结合这一优势,乡党委把发展冷水鱼养殖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大力实施和推广冷水鱼养殖项目。为农民提供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今年新建冷水鱼养殖池10个,水面15000平方米。冷水养鱼项目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个重要渠道。农民年增收可达50万元左右。其次,建设宽河村养蜂基地。三卡乡境内野生山花资源丰富,所产蜂蜜无污染、糖度高,广受市场欢迎。今年乡党委以建设宽河村养蜂基地为抓手,采取多项措施带动蜂产业健康发展,年内实现养蜂规模3000箱。年为农民创收150万元。第三,生态猪养殖场建设。建设年出栏1000头的生态猪养殖场。带动腰卡村整村34户114人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