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有关改革精神,紧密结合大庆实际,认真研究,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市文化产业资产总额36.3亿元,同比增长10.37%;营业收入44.7亿元,同比增长16.48%;实现增加值10.25亿元,同比增长14.3%。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是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企业化运作。我市相继组建了新华图书音像发行集团、大庆日报报业集团、广播电视集团,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此基础上,推行市场化运作,报纸发行模拟公司化运营,经营效益显著提高;广电集团采取单位以广告时段折价入股、员工以资金入股的形式,组建了电视传媒公司,并在节目制作上尝试制播分离;歌舞剧院话剧院推行项目剧组制、委托经营制,提高了闯市场能力。改革促进了各单位的快速发展,广电集团年经营收入总额超过2.03亿,报业集团跻身中国地市报业发展50强,歌舞剧院话剧院成功打开京、沪、苏等外埠演出市场,新华集团成为全省最大的三家国有图书音像发行企业集团之一。二是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创新。全面推行合同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公开竞聘,竞争上岗,有效提升了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市歌舞剧院话剧院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签约演员、演奏员230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有效解决了演职人员不足问题。报业集团通过定期对员工绩效考评,优胜劣汰,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激励机制。三是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薪酬分配机制创新。实行绩效工资制、津贴制,形成了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大庆晚报实行“零工资制”,按稿取酬,上不封顶,干得好的采编人员最高每月能拿四、五千元,干得不好的每月只能拿几百元。市广电集团给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发放特殊津贴,最高奖励10万元,拉开了收入差距,形成了良好导向。四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施局台分离,把市广电局与市电台、电视台分离分设,广电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主要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电台、电视台等重组为新的广电集团,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理顺电影管理体制,把文化局(文体局)承担的指导地方电影发行、放映的工作职责,统一归口划入广电局,并着手对各事业性质的电影公司进行转企改制。加快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深入参改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摸清人员、职能等相关情况,了解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召开相关部门领导会议,共同研究综合执法队伍组建事宜、制定改革方案。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市财政每年列支重点剧目专项经费,支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排演舞剧《鹤鸣湖》、歌舞秀《经典永恒》,拍摄电视文献片《大庆魂》,通过政府投入、市场运营等方式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发展平台,培育孵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期工程2007年完工,建成了大剧院、博物馆等一组标志性建筑;二期工程规划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目前已有开发区数码电视大厦等6个项目协议入驻,总投资达3.4亿元。启动大庆艺术创作基地,规划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目前已有10余家文化企业、30多位艺术家入驻。利用湿地文化节、艺术博览会和北京“国博会”、香港推介会、深圳“文博会”、“哈洽会”等平台,吸引文化客商,推介产业项目,销售文化产品。壮大市场主体,支撑文化产业发展。除报业、广电、新华三大集团和歌舞剧院话剧院以外,我们还培育扶持了印刷、网络、动漫等一批民营龙头企业。2008年,纳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络游戏注册用户过亿,在线活跃人数200多万,年创产值5000多万元;卓创网络公司业务范围涉及网站建设、多媒体制作、三维动画设计等十几个领域,年创产值过千万。此外,我们还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争取政策支持等多种形式,积极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截止2008年,全市已发展文化企业4800多家,其中95%以上为民营资本;从业人员33151人,同比增长16.8%。塑造市场品牌,提高产业竞争力。塑造艺术品牌,创排了获“五个一”工程奖的话剧《特殊故事》、《铁人轶事》等精品力作,在全国演出800多场。塑造媒体品牌,广电集团推出《百湖频道》、《百湖周刊》等百湖系列品牌,报业集团推出“财经导刊”、“文化导刊”等名牌栏目,《大庆晚报》品牌评估价值超过10亿元。发展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组建了文化娱乐行业协会、网络文化经营行业协会等各类行业协会,加强了行业自律,促进了产业发展。扶持了文化中介机构40多家、经纪人70多位。通过中介公司牵线搭桥,我市文艺节(剧)目在全国商业演出650多场次,引进国内外知名表演团体来我市演出100多场次,中介组织对文艺演出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7%。
3、积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采取地企共建、政校共建、城乡共建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事业,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几年来,投入74亿元建设了铁人纪念馆新馆、博物馆、图书城、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剧院等46个既有现代都市品位、又体现大庆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通过开展五项文化惠民工程,中央和省的广播电台信号覆盖率达90%以上,中央一套、省卫视信号覆盖率达80%,9个县区新建、改扩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13个,城区70%的公共场所建立了书吧,170个社区建成了文体活动室或图书室,全市483个行政村都建立了“农家书屋”,投入120万元为60户农村文化大院购买了常用乐器,农村放映电影年放映量达2000多场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构建了以市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以县(区)文化设施为支撑、以乡镇(街道)文化设施为骨干,以村屯(社区)文化设施为补充的四级文化设施体系。在提升文化服务能力方面,实施精品战略,先后创作排演了话剧《特殊故事》、《铁人轶事》、《鹤鸣湖》等一批艺术精品,《庆典》、《月亮上的篝火》等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实施活动品牌战略,举办中国(大庆)湿地文化节,深化“书香大庆”、“礼仪大庆”、“魅力大庆”、“文明大庆”等系列主题活动和“大庆之冬”、“激情之夏”等群众文化活动,营造了读书、知礼、诚信的文明氛围,使文化在市民生活中随手可得。去年,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验入选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经验70例》。
此外,我们还根据国家、省里的政策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对全市文化发展中急需用政策规范引导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梳理,争取尽快出台《推进大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指导宏观运行,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活跃、文化人才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