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以其刚毅豪迈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激励着几代中国石油人走过不平凡的岁月,在大江南北传唱40多年不衰,它蕴含着黑龙江人对共和国最真挚、最深厚的感情。
国庆节前夕,记者踏上了这首歌曲诞生的土地——大庆,向饱经沧桑的“老会战”问好,看看新石油人的风采,亲身感受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大庆油田的发展与变迁。
石油工人的“战歌”代代传
记者来到了被称为“永不卷刃的尖刀”的1202钻井队,该队1953年3月在玉门油矿由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57师转业的一个排为基础组建而成,1960年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是与铁人王进喜所在的1205钻井队一样名声赫赫的一支钻井队。
接待我们的是该队年轻的党支部书记艾鑫,他介绍说,《我为祖国献石油》自上个世纪60年代在大庆诞生并在全国唱响以后,一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成长,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石油战歌”,至今在大庆油田传唱不衰。而这首歌的歌词:“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正好印证了1202钻井队走过的足迹。建队以来,1202钻井队先后转战克拉玛依、四川、辽河、江汉等7个油田,创出了2项世界纪录、5项全国纪录、11项大庆油田纪录,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艾鑫说:“如今年轻一代的石油工人依然保持着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他们也像老一辈那样爱‘拉歌’,只要开大会,就要一个队接一个队地唱歌。大家既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咱们工人有力量》这些经典老歌,也唱《当兵的人》、《五星红旗》等新的流行歌曲,成为油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精神富有让我们干劲十足
刘正魁老人是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老一代石油人,是1202钻井队的第四任指导员。回想起那时的经历,他感慨地说:“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没有路,没有住的地方,吃不饱……但是我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大家在一起不比物质,而是比精神、比干劲。每当工作累了或遇到大的困难,我们就一起唱歌,《我为祖国献石油》、《咱们工人有力量》……唱得群情激昂,自豪感油然而生,大家就又干劲十足了。”
“老会战”陈福勋是1205钻井队的第四任指导员,他向记者讲述了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当时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都到井队蹲点,体验生活,把油田的文化生活一下子就带动起来了,我们走到哪里,就把歌声带到哪里。记得有一次,《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词作者薛柱国拿着歌词向我们征求意见。他的原词是‘我当个铝盔工人多荣耀’,当时我们的工人没有像现在那样的安全帽,都是戴铝盔,所以歌词中才说‘铝盔工人’。但我觉得应该突出‘石油工人’这个形象而不是铝盔工人,就给他提了意见,他当时就高兴地说,你提的意见太好了!于是就把歌词改成了‘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后来这首歌由刘秉义演唱之后,马上就在油田传唱开了,而且每唱起这首歌,都能增强我们石油工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用“歌声”传递一种力量
《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曲作者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秦咏诚。如今在北京定居的秦老,在电话里为记者讲述了他与大庆的不解之缘。
“1964年,中国音协组织各地音乐名家去大庆体验生活,沈阳音乐学院当时请李劫夫去大庆,后来李劫夫提出带我去,我那时才30多岁,是音乐学院的年轻教师。我们到1205钻井队生活了三天,跟着铁人一起生活,一起吃饭,一起开会,一起学习,一起下井场,这三天对我的教育很大。石油工人就像电影《创业》里讲的那样,坐火车长途跋涉直奔大庆,连家都没有回,在没有钻机的情况下克服一切困难开采出石油,他们的英雄气质对我教育很大。所以当我看到歌词《我为祖国现石油》时就为之一震,觉得这歌词很有意境,很有感情,能够概括石油工人的精神面貌。我一边拿着歌词,一边哼着曲调,用了二十分钟就把歌曲一气呵成完成了。”
秦咏诚感慨地说:“《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产生真的是一种巧合和缘分,音协组织作曲家去大庆时,劫夫问我能不能去,当时我正发高烧39度,可是在要去大庆的前一天,高烧竟然奇迹般的退了,于是得到了这次去大庆的机会。还有就是选歌词时,老前辈们先选的歌词,可是轮到我选歌词时,恰好《我为祖国献石油》还没有人选,而我看到这个词非常有感觉,于是这首歌曲就在巧合和机缘中产生了。”
由于这首歌的广泛影响力,秦咏诚被大庆石油人称为“大庆的儿子”,被石油工业部授予“石油工人作曲家”、“荣誉石油工人”的称号。此外,他创作的《我和我的祖国》、《满怀深情望北京》等歌曲也深受听众喜爱,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