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金钥匙”开启寒地水稻增产大门 平均亩增产超50公斤
2009-10-21 10:18:2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彭溢 车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闻背景

  我省是优质粳稻主产区,稻米商品率高。目前我省水稻生产中存在单产波动大,稻瘟病和倒伏严重、结实率低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氮肥用量过高,施肥时期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因此,根据水稻需氮规律进行氮素营养调控,均衡施用各种营养元素,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省科技厅将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列入今年“科技产业211计划”首批重点科技成果推广专项给予扶持。

  黑龙江新闻网讯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今年我省粮食生产遇到障碍性低温冷害,一些地区农民种植的水稻出现不同程度减产,然而,横跨3、4两个积温带的建三江大兴农场的6万亩稻田却在低温冷害的情况下获得了丰收。日前,记者来到大兴农场,放眼望去,金黄色的稻穗在微风吹拂下金波荡漾,望不到尽头。透过沉甸甸的稻穗,看到的是农民脸上丰收的喜悦。在这里举办的“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新技术”推广示范现场会上,记者了解到了寒地水稻增产的奥秘。

  转变传统观念:氮肥施用期可以后移

  记者在建三江大兴农场看到,有一块稻田,虽然水稻长得较高,但稻穗短、穗粒小。而相邻的另一块稻田,稻穗较长、籽粒饱满,差异非常明显。“两块地种植的差别关键在施肥。”“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新技术”项目负责人、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刘元英告诉记者,“传统观念认为,寒地水稻生育期短,后期施氮会造成水稻的‘贪青晚熟’,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通常农民习惯按照老传统施肥,在每年的6月18日之前,就把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氮肥都施完,而且氮肥用量往往过高。前期氮肥用量过多会使水稻长的‘又黑又绿’,农民以为这是好长相,实际是水稻无效分蘖过多、群体质量恶化的表现。结果水稻就个儿高穗小、产量低。”事实上,水稻吸氮的高峰是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之间。刘元英带领课题组摸清了寒地水稻的需氮量和吸氮规律,将氮肥用量降低了20%左右,每亩只施6-7公斤的氮,并改变了传统的施氮时期。看似如此简单的改变,却使水稻产量显著增加。

  据了解,目前,我省水稻生产中存在单产波动大,稻瘟病和倒伏严重、结实率低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氮肥用量过高,并且施肥时期不合理。因此,根据水稻需氮规律进行氮素营养调控,均衡施用各种营养元素,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刘元英带领课题组从1997年开始研究水稻施肥问题,经过长达12年的研究,调整优化了寒地水稻氮肥施用时期,依据寒地水稻和土壤的特点,提出了减氮、减磷、增钾的施肥策略,形成了以“前氮后移”为核心的寒地水稻氮素调控施肥新技术,打破了寒地水稻生育后期不能施用氮肥的“禁区”,开创了寒地水稻后期施氮创高产的先河。

  打造水稻营养套餐:平均亩增产超50公斤

  “节氮高产”是2006年袁隆平院士在我省考察水稻时,对“前氮后移”优化施肥技术的称赞。刘元英带领课题组不仅转变了传统的施氮观念,还率先提出了返青肥和穗肥物化产品理念。东北农业大学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协议书”,双方依托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新型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和水稻养分状况,灵活调配这些养分,真正做到配方施肥,形成了以配套肥料施用促进新型施肥技术示范推广的新模式。“这样,返青的时候有专门的返青肥,穗分化后有专门的穗肥,这就像婴儿吃的奶粉一样,几岁的孩子就吃几岁的奶粉。农民使用起来也好掌握。”课题组成员彭显龙博士如是说。

  大兴农场科技科长喻淑香自豪地说:“在大兴,‘前氮后移’技术已经示范了三年,现在共有6万亩的示范田,农户们使用的套餐肥用量都是我们给计算的,方便省事。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调节施肥量,这比以往的成本低,氮肥利用率提高了,每亩稻谷还能增产50多公斤。”喻淑香告诉记者,“刚开始在试验田推广这项技术时,农户们并不响应,农户看着稻子长得不是‘又黑又绿’,经常自己偷着施肥。可是产量在那摆着呢,后来农民看产量上去了,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大兴农场的农户胡春光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他可是这项技术的“铁杆拥护者”。他激动地告诉记者:“以前我也学了点技术,年头好时亩产能达到625公斤,我寻思这就顶天了,没想到,用了‘前氮后移’技术,亩产竟提高到了740公斤,这技术可真管用。”

  3年将助农增收近10亿元:示范推广1000万亩

  “前氮后移”施肥技术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我省寒地水稻增产的大门。据了解,2006年至2008年,“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新技术”课题组在我省1、2、3、4积温带的水稻主产区共进行了100多个点次的田间对比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平均每亩增产稻谷50公斤左右。在推广的40多个县市和国有农场中,庆安、五常、方正、萝北、创业农场和大兴农场等地,共有十余个点次的大田示范每亩增产稻谷超过100公斤。近3年,在全省累计推广面积800万亩左右,共计增产稻谷3亿公斤左右,增收节支约7亿元人民币。经专家组鉴定认为,寒地水稻氮素调控施肥新技术(前氮后移)和传统的施肥相比,可有效防止水稻倒伏和病害,提高水稻结实率,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显现出了稳定的增产效果。这项技术2008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了使该技术惠及更广大的农户,使更多的稻田增产。省科技厅将“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列入2009年“科技产业211计划”中第一批重点科技成果推广专项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在项目执行期内(2009年至2011年),示范推广总面积将达到1000万亩以上,通过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稻田氮肥利用率达40%~55%,氮肥用量减少20%~30%,使水稻增产10%~15%,平均每亩增收节支约100元,增加农民纯收入10亿元左右。

  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