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2日讯 大兴安岭地委突出强调分类指导,重点结合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的实际,采取“五分推进法”加强分类指导,共派出巡回检查组29个、指导员151名、指导小组33个,建立地县两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175个,深入基层开展调查370人次,召开指导推进座谈会136个,有力推动了活动开展。
一是指导检查组分别“派”。按照乡镇(林场)、教育、卫生、社区、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同系统,分别选派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农业部门、民政部门、统战工商部门的负责同志,组建了3个巡回检查组和5个系统指导小组进行分类指导,突出不同系统不同行业实际需求。
二是活动方案分类“制”。指导基层党委分门别类制定活动方案,形成了“1+5”活动方案模式,即:县区党委制定1个总方案,分系统分别制定乡镇(林场)、社区、村、学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5种类型单位活动子方案,配套设计活动流程图,增强了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是活动主题分类“提”。围绕地委确立的“争先锋、强堡垒、惠民生、促发展”主题实践载体,要求不同类别的单位层层确定活动主题,结合实际设立各自实践载体,将载体内容科学分解,有机融入学习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保证每个阶段都有内容,每个环节都有抓手,每个系统都有特色。
四是目标要求分类“定”。坚持因人制宜,分类施教,对乡镇机关、村等不同层次党员提出不同要求,分类指导,规定学习篇目等,做到简便易行,通俗适用。五是活动效果分类“考”。采取“定期检查指导学习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定项考核学习实践活动目标完成情况,定项考核行业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为主的“一查双考”的指导办法,将学习实践活动与推动各单位工作有机捆绑,紧密结合,较好地体现了检查指导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