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5日讯 哈尔滨市经委在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中,结合工作实际,明确提出“调布局、强产业、夯基础、搭平台、提能力”的思路和措施,努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好发展。
调布局,优化工业发展载体。一是全面调整优化工业布局。研究制定《规范工业园区管理及其运行体制的工作意见》,力争在3到5年内将全市现有57个工业园区整合为26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形成“动力之乡”等一批产业集聚化、技术高端化、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工业集中区。二是积极谋划推进松北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积极与市规划局、科技局、国土局、松北区、呼兰区等有关部门协作,谋划建设松北高新技术产业区,努力将松北高新技术产业区建成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高新园区。三是积极谋划推进城南综合开发区建设。与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哈开发区、平房区、香坊区、双城市等有关部门协作,以市开发区为主体,集合香坊机电工业制造基地、开发区平房工业集中区、哈大齐工业走廊起步区、阿城新华工业区、双城工业区等,形成一块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产业连接区。
强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制定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研究制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航空、新材料、食品、医药、化工、新能源、生物等10个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提出促进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调控产业。二是加快推进工业大项目谋划和建设。在积极谋划生成一批具有牵动性、带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的同时,今年重点抓好100项投资超亿元技改项目建设,力争50项投资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实现工业投达产项目新增销售收入80亿元以上。三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度。力争到2015年,将我市发电设备产业链和汽车产业链打造成为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产业链。
夯基础,壮大规模企业群体。着力培育规模以上企业,力争今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0户,3-5年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户以上,比2008年增加80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以上,超过西安、厦门、长春,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比2008年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全力培育大企业,力争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350户以上,其中,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0户。
搭平台,强化发展要素支撑。一是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工作平台。加快推进《哈尔滨建设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实施方案》落实,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有效形式和手段,使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建设能够最终落实到企业层面,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推进、社会关注支持的推进合力。二是打造企业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好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作用,推动组建“银企沙龙”,以市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基础,进一步放大担保规模。三是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在松北高新技术产业区搭建生物医药研发设备共享平台,搭建生物、食品产业质量标准检测平台,搭建高新技术信息导航平台。四是打造企业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百家示范、千家提升、万家应用工程”,搭建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五是打造中小企业发展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用好工业贷款担保风险备付资金等政府担保工具以及融资平台,加强中小企业投融资俱乐部建设,健全和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六是打造综合协调服务平台。组织编发《工业企业发展政策指南》,举办项目推介会、产品配套会,组建工业投资服务中心,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重大问题的研究与分析,组建节能服务公司,建立节能服务市场准入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
提能力,强化服务发展效能。大力弘扬务实避虚的工作精神,在近三年工作“提质、提速、提效”的基础上,推动工作“再提质、再提速、再提效”,组成5个重点工作推动组深入基层,进一步加大各项工作的推进力度,动态掌握企业情况,切实解决急难问题。加强对推进新型工业化、“两化”融合、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意见建议,指导工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为企业服好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