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人民日报】浴火重生“新东北”
2009-11-06 10:53:23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同比增长10.8%——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没有让东北放慢发展的步伐,今年上半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年均增长13.05%——截至2008年底,东北三省经济总量已达到28196亿元,与2003年相比翻了一番多。

  面对东北三省如此抢眼的表现,人们恐怕很难相信,就在本世纪初,东北一度陷入产业结构老化、经济全面萎缩的困境——大批企业停工停产,大量工人下岗失业。到2002年,东北三省的GDP总和不及广东一省的80%。

  曾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台机床、第一吨特钢的“工业摇篮”难道就此衰落?倔强的东北人不肯认输。2003年,党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正式实施,东北人拿出当年打“辽沈战役”的劲头投入到振兴的热潮中去。

  东北正在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巨变——

  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稳定的时期

  铁西在变。再没有烟囱林立,再不见破败的工厂,在铁西新区,绿树鲜花中一幢幢现代化的新厂房拔地而起,在铁西老区,新建的居民小区、商场酒店错落有致。

  工业企业集中的沈阳铁西区一度困难重重,到本世纪初,40万产业工人中有13万人下岗,被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度假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铁西把企业放入城市发展的大盘子中,全面实施搬迁整合。铁西老区和铁西新区之间的级差地租,使206户老企业获得土地置换资金120亿元,在新区卸下包袱轻装前行。铁西老区改造成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吸引了大量新投资。几百根大烟囱倒下去,两个崭新的铁西站起来。2008年,铁西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达到2003年的3倍以上。“铁西现在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更是辽宁乃至东北第一强区!”铁西区区委书记李继安自豪地说。

  铁西的变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个缩影。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吹响了振兴东北的号角——免征农业税、增值税转型、完善社保体系、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豁免企业历史欠税、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厂办大集体改革、棚户区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一系列好政策给东北三省减轻了包袱、注入了活力。

  白山黑水处处涌动着改革创新的激情,东北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最稳定的时期。

  经济总量显著增加,东三省驶上发展的快车道。辽宁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万亿元的台阶,主要经济指标超过东部地区平均值,“辽老大”雄姿再现。吉林也在奋力赶超,2007、2008连续两年GDP增速位列全国第二,人均GDP、财政收入、工业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较2003年增长1倍多,相当于用5年时间再造了一个新吉林。黑龙江连续五年保持11.6%以上的增速,特别是粮食产量,先后跨上600亿斤、700亿斤、800亿斤三大台阶,“北大荒”成为国家优质、稳固、可靠的“北大仓”。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东北告别封闭,走出去、引进来,以开放促振兴,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辽宁转身向海,“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成为辽宁经济增长的新高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给吉林对外开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俄中蒙毗邻地区合作全面推进,黑龙江走向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2008年辽、吉、黑三省出口额分别达到400.5亿、47.7亿和165.7亿美元,是2003年的2.8倍、2.2倍和5.8倍;利用外资大幅攀升,2008年三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175.8亿美元,同比增长29.9%,分别高出全国和长三角地区约14个和22个百分点。

  东北再不是旧模样,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到2008年底,东北高速公路里程超过4000公里,铁路营业里程接近1.4万公里,发电装机容量约6300万千瓦,港口吞吐能力超过3亿吨。眼下,黑土地上的第一条高速铁路、第一座核电站正在抓紧建设中。

  改革——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突破口,老工业基地构建起具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

  所有变化,靠改革催生;一切发展,靠改革推进。

  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活力不足是长期以来困扰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振兴东北,国企改革成为突破口。

  哈量集团,这个国家“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中唯一生产精密量刃具产品的企业,到上世纪末,亏损近千万。不从产权制度上动手术,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机制不活的问题。2005年,哈量完成了“国有控股、员工参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造,员工参股率达到95%,占总股份的44%,实现了产权制度的根本变革,经营状况逐步转好。今年初,又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实施了战略重组。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成为东北振兴过程中新体制新机制的生长点。5年多来,东北三省共完成国有企业改制近9000家,改制面90%以上。

  东北的不少国有企业是职工上万、资产几十亿元的“大块头”。“大块头”只有更大块头的企业才能推动,才能保证技术支撑,保证主营业务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成为东北国企改革的一大特色。中铝入主抚铝、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入主辽宁华锦……或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或是收购兼并、重现生机,改制后的老国企规模与效益明显增加。民营经济正被大力推向前台,2008年辽、吉、黑三省非公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5%、42%和40%。

  深化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东北也在不断调整着产业结构。

  有人戏称吉林的经济是“二人转”:一个是汽车,一个是石化。吉林瞄准“黄金玉米带”,开拓新的增长点。到2008年吉林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年销售收入2150亿元,超过石化产业成为吉林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东北三省粮食生产连续5年大丰收,2008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达1785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7%,东北作为中国重要粮食肉食供应基地的地位更加凸显。装备制造业成为东北工业领域的重要支柱,增加值占三省工业的比重都超过了20%。第三产业加速发展,2008年三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935亿元,增长12.7%,高出全国3.2个百分点。东北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增长的后劲更足了。

  统筹——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强调科学发展、“全面振兴”

  东北振兴不仅是GDP的增长、工业企业的脱困,而是在追求经济上重新崛起的同时更强调统筹协调、科学发展,是“全面振兴”。

  抚顺市北厚社区,几十幢红白相间、漂亮大方的六层楼房拔地而起,社区内绿地、路灯、体育设施一应俱全。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破败的棚户区。辽宁省大规模改造棚户区,用3年时间建起2400万平方米的新楼房,143万人喜迁新居。居民吴玉华兴奋地说:“咱寻思着这辈子就住煤棚子了。还是党的政策好,花个三四万元就住上这宽敞明亮的楼房了,冬天暖和,再也不用遭那劈柴、烧煤、倒灰的罪了。”

  今年9月中旬,人们在黑龙江伊春新青白头鹤自然保护区,惊喜地发现了一只世所罕见的鸟——沙丘鹤。“沙丘鹤自己找上门来了,是对我们这些年生态保护工作最大的鼓励。”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刘宝财说。作为国家重要的森林屏障,大兴安岭地区投入资金1.7亿元用于林区居民“以煤代木”补贴,年节约林木资源达100万立方米。

  吉林辽源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因煤而兴也因煤而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源开始探索城市转型,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纺织袜业等六大接续替代产业撑起一个新辽源。到2008年,传统煤炭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已不到7%,六大接续替代产业比重接近80%。

  最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公布实施,为东北的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东北发展的思路更清、信心更足、人气更旺!

  “全面振兴,我们就是要哪壶不开提哪壶,狠抓薄弱环节。”辽宁省省长陈政高表示,辽宁将把更多的力气放在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和服务业上。

  “吉林要力争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点上实现弯道超越。”吉林省省委书记王珉强调,吉林还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要把黑龙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吉炳轩介绍说,黑龙江正全力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等“八大经济区”建设,因地制宜谋划区域经济发展之路。

  苦也尝过,甜也尝过。浴火重生的“新东北”,正在铸就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