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11月9日讯 历史文化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更是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鹤城是一个有着88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久远的岁月中,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形成了以昂昂溪遗址为代表的古文化,以金长城遗址、蒲峪路古城遗址为代表的辽金文化,以江桥抗战遗址、北满革命烈士陵园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卜奎清真寺、大乘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等等。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其所承载的北方历史文化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都是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
2007年,齐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列入城市发展定位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各界群众积极行动,编撰齐齐哈尔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文本,制订了《齐齐哈尔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方案》,启动文物普查工作,对文物古建进行市场化运作融资修缮,对全市具有代表性历史建筑实施挂牌保护等,使齐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
文化部门 推进立项保护资源
齐市文化部门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积极开展重点历史文化建筑立项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及文物普查工作。
市文化局聘请专家为拟复建的黑龙江将军府、将军衙门绘制了复建平面图和立体效果图,并代表市政府与市广照工贸有限公司签订修缮于驷兴故居协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制作设计方案,投资1000万元修缮的于驷兴故居,现已成为齐市集旅游与餐饮于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景观。市文化局还积极与有意愿的企业和单位对接,对五教道德院、吕氏旧居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复建工作进行立项。
市文化局与各相关部门一道全面启动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组织各级文管部门普查队员深入到16个县(市)区进行拉网式调查,新发现622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新发现400多处清代满族民居、伪满时期日本兵营、俄式民居等代表性历史建筑,填补了齐市文物考古领域的空白。
规划建设部门 做好基础性保护工作
市规划局和建设局在城市建设和改造工作中,对有保留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和遗迹进行挂牌保护、编制规划,扎实推进了齐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工作。
市规划局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开展搜集整理全市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的相关信息工作,并向社会公布了保护街区、建筑名录。他们起草了齐市保护街区和保护建筑条例,填补了齐市保护建筑没有法律规定的空白。同时,为防止在城市拆迁和改造中伤及珍贵文物,经刘刚市长提议,市规划局为全市265处历史建筑挂上保护牌。这一举措为齐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定级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市建设局主动协调房地产开发商,在拆迁和建设过程中,直接参与历史建筑的修缮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他们还结合城区绿化,有意识地进行历史文化建筑的恢复和利用工作,计划建设马恒昌公园、516部队遗址公园等,深入挖掘和彰显其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内涵,并通过这一载体,提升城市的环境价值、历史价值及总体品牌价值。
群众性保护组织 保护作用凸显
近年来,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日渐增强,全市各级群众性保护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并在日常保护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齐市国家级和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设有专职保护员。金代蒲峪路古城遗址所在的克东县,组织居住在遗址附近、热爱文物保护工作且有一定知识的居民担任专职保护员,从事遗址日常的管理和看护工作。
齐市历史文化建筑多集中于城区内,为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文管部门与建筑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及使用单位签订合同,明确了保护范围和流程。这些部门也相应建立起了兼职文物保护员队伍,他们开展安全检查、制止乱拆乱建行为,并积极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和文物知识,有效地杜绝了重大文物安全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