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9日讯 每到供热期,哈尔滨市道外区滨海大厦的居民们都比较郁闷,因为集中供热管线就从他们楼下经过,但就是不“眷顾”这里。
居民王先生说,该楼曾经发生过大冬天放水停热事件,虽然由南勋物业接手后,供热有了一定改观,但室内温度并不能让居民完全满意。居民们很想入网,虽然管线就在楼下过,但就是接不到百姓家里。
与滨海大厦相比,道里区前进路33号和41号两栋居民楼的情况更差,居民们不仅只能用报废的锅炉维持供热,而且还将面临“弃管”。
市物业供热集团下属的华能集中供热公司是哈尔滨市较早的集中供热企业之一。记者在华能了解到,今年华能热网新增加42万平方米,其中仅有5.4万平方米是属于“拔小烟囱”项目,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据华能的工作人员讲,在拆除小烟囱并入集中热网的过程中,难度很大。很多小区的原供热单位并不愿意将小区的“供热权”移交集中供热单位,其原因主要是利益问题。而这些小区一旦出现管道老化、供热质量下降和热费收缴困难等问题,就会直接被供热单位弃管。最开始赚钱的时候,不愿意并网,等不赚钱了,再想法“扔给”集中供热企业。
对于并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物业公司经理表示,作为原供热单位,并网之后不仅收不到以后的包烧费,而且还要拿出一部分钱来做“并网费”,如此“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做法,根本没人愿意干。
那么,在小区并入热网的环节中,政府应该做些什么呢?《黑龙江省城市供热管理条列》第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鼓励发展与热源工程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的城市热力管网建设,并与城市市政设施建设相协调。第十四条规定:新建的房屋,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交纳供热工程建设配套费。分散锅炉改造后并入集中供热管网的,可以减免供热工程建设配套费,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而记者在市供热办了解到,目前,哈尔滨市的集中供热面积约占全市总供热面积的65%左右。在并网改造过程中各级政府是如何制定相应政策的呢?市供热办有关人士介绍,大的方向还需要省一级的主管部门把握,在并网过程中,具体要减免哪些费用,减免多少,也需要由省级部门制定细则。
据报道,2005年,市环保局制定了集中供热的目标:2006年完成道里集中供热(三期)工程,并启动西南部、煤五、松北区、呼兰区等一批大型集中供热项目,力争到2008年使全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2010年达到92%,市区环境质量将明显改善。
本月初,南岗区西大直街334号、346号两栋居民楼经过了近20年的努力,终于将两栋楼并入了热网,百姓拍手称快的同时,期待我们的行政部门把这两栋楼的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