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9日讯 近年来,哈尔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各种经济联合体、产业协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哈尔滨市把加快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党建工作作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行业党支部”的新模式,为村域经济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目前,哈尔滨市3100余个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中已建立党组织2826个,其中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建立党组织142个,共吸收党员3949名,吸引会员达8.5万人,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农民年人均增加收入近900元。
经济组织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哈尔滨市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及农民从业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联合、经营联合、股份合作等农村新经济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如何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在带民致富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哈尔滨市结合实际推行“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和“行业党支部”等村级党组织设置新模式,使经济组织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打破地域界限,哈尔滨市在各类农村合作社中建立党组织;引导大户参与,在各类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哈尔滨市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已建立党组织109个,在专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27个。
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有效对接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让农村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工作对接,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哈尔滨市各村党组织领导和支持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构建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风险同担机制,依托产业链条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全力推动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和产业化,使农民个体的市场主体地位朝着群体的市场主体地位转变,初步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目前,哈尔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00家,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4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22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4家,全市已有74.5%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名牌农产品稳步增加,五常绿风优质米开发公司的“五常大米”品牌被评为中国名牌,目前全市通过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81个、省级A级绿色食品88个、国家环保局认证的有机食品34个。
党员发挥自身优势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执政基础
宾县平坊镇新发村农民党员戴吉成通过养猪发家致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业支部成立后,他义务担任技术指导员,帮助全村养猪户解难答疑、免费防疫、购买饲料。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今年又发展30多户养猪户,每家存栏均在20头以上。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哈尔滨市广大农村党员积极加入各类合作组织,努力发挥组织和引领作用,通过先富带后富,形成致富群体,引导农民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提高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围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村级党组织设置,哈尔滨市各村级党组织根据党员自身特长分类管理,为党员发挥自身优势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创造条件。阿城市舍利乡繁荣村党支部书记卢国庆,充分发挥自己多年从事劳务输出的特长,积极组建劳务输出协会,先后组织310多名村民赴吉林省进行公路施工建设,使村民年人均获利4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