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五常市稻米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之一 卡在“十字路口”
2009-11-24 14:02:34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张寒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4日讯 2008年,五常市加工商品大米13.9亿斤,相当于当年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吃到1斤五常大米,这个数字不算小。农业专家因此笑谈,如果全国有365个五常这样的县,中国人全年都能吃上优质大米了。无论如何,五常这个“粮仓中的粮仓”的商品化过程已经成为一个样本。

  近年来,五常大米在增产的同时更重优质,无公害、绿色、有机“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初见成效。然而,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发现,过量企业的涌入,证明商标的滥用,还有更多来捞一把就走的“粮贩子”,让五常大米有限的资源在日渐无序的竞争面前渐显虚弱。五常的稻米产业经过十余年发展,在步入一个新十年的当口,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阵痛。

  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五常稻米种植、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对这一令冰城人骄傲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以期对哈尔滨市“强县”战略的实施有所启示。

  五常有两个明星,一个是大米,一个是演员李冰冰。

  从五常走出来,二者的身价一路飙升,中良美裕的“私家米”已卖到56元一市斤,李冰冰的片酬据说早就过了8位数。有趣的是,二者的“附加值”一个通过企业品牌得来,一个靠经纪公司打量。五常,顶多算无名英雄。

  “五常大米”这4个字,对谁都是予取予求,走到今天,可以说是卡在了十字路口。

  “五常”的特殊性

  新米刚上市时记者来到五常,遇见从地里选米回来的原五常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肖青玉。这位五常的水稻专家告诉记者:“北京一些大机关点名要五常大米,这已经是第三年了。”

  “五常大米”究竟多有名由此可见一斑。而在五常人看来,其名气能屹立不倒,关键在于其内在品质。

  据联合国大气本底监测站设在五常市境内龙凤山水库的检测点证实,这里的气候环境得天独厚,常年活动积温2700℃左右,无霜期130—140天。而且,不同于其他稻田的地下水灌溉,五常市有大小河流200多条,稻田属河流灌溉。五常稻作区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开口盆地,像一个开口朝西的巨大“C”字,水稻灌浆到成熟的8月和9月,盆地内气候最为适宜,使水稻成熟期相当集中。

  肖青玉告诉记者,真正的五常大米,不白,不好看,但好吃。一碗米饭折到另一个碗里,空碗不挂饭粒,且碗内挂满油珠,剩饭不回生,这是支链淀粉含量高的优点。

  无论谁来,这些话都是五常人首先要说的。之所以反复强调五常大米的生长条件,是因为其地域的特殊性,“即使同一品种,采用同一技术,出了五常地域改种到其他地区,其品质都将发生变化。”肖青玉曾专门就此问题做过调研,结果发现即便与五常处于同一纬度的地区,也只有极少数地方能种出与五常品质类似的水稻。

  也因为这些特殊性,五常大米“好吃”在民间广为传播。但真正让五常人意识到“五常大米”这个品牌,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米袋子上开始印上产地,由粮贩子带到全国各地,第二年又来了更多的粮贩子争购五常米,而且愿意出比一江之隔的区域更高的价格。

  内忧加外患的“乱”

  如同当下时尚人群手中的“LV”LOGO一样,当年“五常大米”4个字就是一袋子大米“身份的象征”。

  由于造假猖獗,五常大米品牌严重受损,价格甚至一度比周边地区还要低。如何保护五常大米的课题浮出水面。2001年7月,在哈市工商局的建议下,五常市成立大米协会,并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产地证明商标。

  彼时,正是五常市的小作坊式米厂纷纷提升加工能力,开始转型为加工能力为50万吨以上米企的时期。在大米协会的积极宣传和米企自身需求的相互推动下,证明商标的申请成倍增长。两年后,五常市使用该商标的米企达到200余家。

  然而,申请难,监管更难。

  关于证明商标的指向性,现任五常市大米协会会长秦利明总结了几点:区域覆盖性、区域名称保护性、品质的特殊性、地位的垄断性和手续的完备性,这5条缺一不可。

  但显然,在过去10年间,这些“门槛”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纸空文。在某些善于“用白萝卜刻公章”的人看来,在米袋子上加上这个标志太容易了。一时间,五常大米袋子遍地都是,但大多装了其他地方的米,每斤便宜几毛钱,口感差别却很大。一次,五常市绿办的工作人员去外地参加展会时在展馆外的地摊上发现,连远在山东的小作坊,也敢在米袋子下面一边印着明晃晃的“山东济南?菖?菖米厂”,一边在上面烙上“五常大米”4个大字。

  值得注意的是,这“乱”,还不仅来自外部。

  据介绍,证明商标并非一经批准就可以终身使用的,而是要每年一检。然而,自2009年的证明商标年检开始至今,也只有十余家企业主动提出申请。秦利明说:“数量不会太多,因为去年通过年检的也只有三十几家。”

  也就是说,至今市面上流通着的200多个印着证明商标的品牌,绝大部分是在“违规使用”。

  证明商标VS企业品牌

  五常市民乐乡翻身屯和太平屯的160户农民最近住上了别墅。农户王忠原告诉记者:“一个种庄稼的,这辈子能住上小洋楼,以前连想都没想过。”

  事实上,有关方面“让真正的‘五常大米’用上证明商标”的最大初衷,是让农民增收,最近5年也确实被认为是五常农民富起来的一个新台阶。不过,其中有多少是证明商标在起直接作用,很值得商榷。比如,这160户农民别墅,就是中良美裕先期出资盖的。

  五常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像葵花和中良美裕这样的大企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尤其是跟农民签合同,由松散型向签订单、搞服务迈进这方面。目前,五常30多万农民中,种水稻的大约占三分之二,其中80%到90%都是订单户。

  农民有目的地种,企业有目的地收。形成规模效应,打响品牌,大米的附加值变高了。不过,不能不正视的是,这个附加值多来自企业品牌,而非“五常大米”。

  五常市大米协会前任会长任占东的看法很有代表性,龙头企业都是坐在五常大米这个牌子上,但对“五常大米”的整体品牌比较迷茫,所以证明商标的作用感觉相对弱化了。

  事实上,市场认知的仍然是“五常大米”,这在消费者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并非企业靠广告、靠企业文化、靠政府支持能取代的。但在五常米业的发展中,它充当了无名英雄。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和企业共同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企业依托五常这个品牌和稻米资源,跟企业品牌找一个最好的契合点,做一个有效的嫁接,使两个品牌同时打出去。摆脱地域品牌,企业单打独斗不是好办法。

  在以前,“都管又都不管”被认为是五常大米产业混乱的原因之一———8个部门给米企发11个证。去年,五常市成立了稻米产业管理服务中心,专门负责综合协调,对五常市的大米产业进行整体规划。据了解,对证明商标如何使用和管理等实施细则的讨论,已成为整体规划中的重头戏。这能否成为政府牵头治理米业乱局的突破口?许多人都寄予厚望。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