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塔河县十八站乡注重活动成果转化着力构建和谐民族乡
2009-11-30 16:41:56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30日讯 塔河县十八站乡是全省五个鄂伦春民族乡之一。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作为检验乡党委工作成效标尺,立足乡情谋发展,切实让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一、抓学习成果转化,促进思想转变。注重因人施教,把乡村干部、普通党员、农民群众三个层面的学习成果转化为解放思想的基础。一是乡村干部学理论。采取聘请县委党校教师讲座辅导学、班子成员宣讲带动学、典型案例启发学等方式,对党委班子成员、乡村干部进行理论培训,了解掌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重点篇目,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引领全乡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二是普通党员学政策。针对农民党员秋收农忙,外出务工多,难以集中的实际,编印农村政策法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问答知识手册》200余份,发放到农民党员手中,开展党支部书记导学、携手帮学、短信传学、参观促学、群众评学活动,实现农民党员学习培训全覆盖。三是农民群众学技术。充分发挥电教播放点的作用,组织党员群众利用网络媒体学习生态种植养殖技术,接受行业知识技能培训,定期聘请“乡土人才”把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组织实地参观鄂族村黑木耳种植基地,进一步激发党员群众学技术的热情。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乡共组织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200余人次。通过培训,全乡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从过去的“等”、“靠”、“要”转变为“主动要发展”、“努力快发展”。

  二、抓调研成果转化,理清发展思路。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理清了符合乡情村情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一是开门纳谏,集思广益谋发展。开展了“四访四问”调研活动,乡领导干部带着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民生速度等方面的问题,深入到村屯、农户家中,广泛征求党员干部及群众意见和建议,发放征求意见表220份,征求意见和建议43条,对环境治理、农业秋收、水泥路建设、木耳养殖、防火安全、新农村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的13个问题落实了整改措施。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格局。针对人少地多、气候寒冷的实际,在抓好小麦、大豆等传统种植业的同时,依据各村屯的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地缘优势、资源优势等,宜植则植,宜养则养,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鄂族村黑木耳、汉族村棚室蔬菜、创业村马铃薯栽培、奋斗村瓜果种植、永丰村劳务输出等“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格局。汉族村依托毗邻十八站林业局的地缘优势,发展棚室栽培面积已达到310亩,年产值可达360万元。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增加鄂族群众收入。采取政策扶持、党员包扶、示范引导等办法,大力扶持鄂族群众发展桦皮手工艺、黑木耳种植和养殖业。争取资金建设了集产品研发、规模生产、市场销售为一体的桦皮手工艺品厂,年可生产桦皮画2000幅,桦皮盒30000个,年可创产值80万元;新建了15万平方米的黑木耳栽培基地和4000平方米的年产200万袋的黑木耳菌厂,解决鄂族群众就业近100人。改变了鄂伦春族下山定居50多年来没有主导产业、群众收入低的实际问题。

  三、抓整改成果转化,注重改善民生。为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群众关心、群众支持、群众受益的民心工程,出台六项惠民措施,加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是让农民点上光明电。主动协调争取资金70余万元,架设高压线路14.6公里,低压线路1.5公里,结束了兴建村建村80年来不通电的历史。二是让农民走上舒心路。近三年来共投资660万元,建设硬质白色路面16.8公里,在全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高等级公路和村村主街都硬化,特别是兴建村、创业村、奋斗村、鄂族新村和十八站汉族村都实现了村内主辅街路百分之百硬化。三是让农民喝上放心水。近年来总计投资410万元,新打深水井6口,铺设自来水管线19000延长米,配有水净化设备6套,使兴建村、鄂族村、创业村、奋斗村自来水入户率均达到100%。四是让农民住上安居房。近三年来,全乡累计争取安居工程资金460余万元,使全乡农村住房砖瓦化率比新农村建设以前提高了27个百分点,达到71%。五是让农民用上新能源。投资94万元在奋斗村、兴建村进行沼气池建设试点,打造了一条粪便—沼气—粮食—生猪绿色循环生产链。兴建村建成“一池三改”和“三位一体”沼气池71个;奋斗村“三位一体”沼气池覆盖率达到了100%。六是让农民享受舒适的生活环境。三年来投资320多万元,为农村居民新夹板杖子18000延长米;绿化街道14公里;维修改造了6个行政村“六位一体”活动场所。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