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8日讯 漠河县西林吉镇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镇党委结合自身党员成份复杂,党建类型多的特点,在全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固堡垒、提素质、强服务、促和谐、建名城”的主题实践活动,作为深化实践活动增强党建活力、发挥党员作用的有效手段,不断丰富内容、活化载体、细化措施,在活动理念上求发展、在活动载体上求创新、在活动方法上求突破、在活动效果上求特色,找准实践活动的支点、突出解决实践活动的难点、彰显实践活动的亮点,突出社区和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在实践活动中服务居民群众的作用,为深化实践主题活动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使学习实践活动彰显了两点,实践成果使居民群众有了切身的感受。
突出和谐主题,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一是在服务中赢得“凝聚力”。作为拥有占全镇党员总数70%以上的社区党组织,管理着全县92%以上的特殊类型党员,社区党组织如何协调各方,凝聚党员,服务群众,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为此,镇党委明确提出社区党组织要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要求,全力打造“凝聚力”,让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在社区服务中聚焦。社区党组织紧紧抓住“服务党员、服务群众”这两个重点,在各项工作中,以社区党支部、党小组和骨干党员为基础,为党员排忧,为群众解难,用行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西林吉真阳光社区党总支和桥北社区党总支结合社区下岗职工多、贫困居民家庭多、孤寡老人多等实际,把解决居民群众的生活作为服务的重要环节,协调劳动、民政、工商、医疗等部门,为下岗职工找岗位,为贫困家庭找出路,为孤寡老人找健康。活动开展以来经过协调,为180名下岗职工重新找到了再就业岗位,为53户居民家庭办理了最低社会保障,为68户贫困家庭办理个体经营项目,为180名孤寡老人在社区建立了就医安康档案。同时,发挥离退休老党员的社会影响力,成立社区关爱未成年协会,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经济保证。阳光社区老党员王世奎,松苑社区老党员吴少卿在社区开展助学工程中,主动联系驻区的非公企业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援助,扶持了180名在本县中小学校就读的贫困生,为20名考上高等院校的考生提供学费,使他们顺了走入大学校园。
二是在服务中拓展“凝聚力”。社区党组织作为各方利益的协调者、解决新矛盾的组织者,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整合”本领。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困难互助、和谐共建”的原则,加强横向沟通,协调各种关系,推动了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同时,对社区管理服务等项工作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实施了以社区居民代表常任化、社区居委会议事民主化和社区服务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三长两会”自治模式,加强了社区自治,让有群众基础,在居民中有影响、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居民通过选举成为小区管委会成员,扩大了居民参与范围,为社区自治注入了活力。松苑社区管委会自成立以来,为小区居民开展综合服务百余次,解决困难28件,化解矛盾16起。同时,“三长两会”自治模式,也缓解了长期困扰社区居委会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超负荷工作等问题,使社区干部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社情民意,谋划社区发展。
三是在服务中强化“凝聚力”。社区党组织积极探索以无偿服务和微偿服务为主体、有偿服务为补充,三种服务方式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社区服务模式。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形成了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低保服务、残疾人服务、婚丧喜庆服务、治安综治服务等多方位、多形式的服务体系,设立各类服务网点124个,建立3个社区网络服务平台。为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一室多能,对房屋进行租赁,既拓展了社区服务的空间,又取得经济效益。以社区医疗站为平台,为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开展了“三免”活动,构建起社区老人卫生服务体系。结合“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在社区建立了14类64个志愿服务队,认领了1240个岗位,不定期地开展岗下服务活动。与环卫市政相互配合,针对个别楼房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差的实际,组织服务队,为小区提供保洁服务,每户只收10元服务费,用于从业人员开支,这样既为居民创造了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又创造了一定的就业岗位。
突出发展主题,扩大新农村建设成果,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
一是实施“品牌升级”工程。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在努力开发市场需求的生态蔬菜的基础上,为使黑山村的蔬菜种植业上档次、上质量、上品牌,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扩大日光温室种植面积和种植品种,引进种植高科技、高营养和具有食用性、观赏性的品种,在市场上打造黑山品牌瓜果蔬菜,提高农民的种植收入。把大田种植为主调整为棚室生产为重,现在朔料大棚已发展到35000余平方米,日光温室大棚3000余平方米,种植的反季节蔬菜已占领市场,价格大幅攀升。根据市场上对用传统方法和笨办法饲养出来的鸡、鸭、鹅、猪等供不应求,提出平均每户饲养笨鸡50只以上,猪2头。这个目标的确立,每户至少可增收2000元。现在群众饲养的积极性高涨,养殖鸡猪进展顺利,已经初具规模。全村饲养笨鸡在半斤以上存栏量达2500余只,生猪存栏100余头。
二是实施“输血发展”工程。发展没有大项目是制约黑山村的重要障碍之一。为此,在黑山村广泛发动群众,找症结、谈优势、定项目,采取村内集资和招商引资的办法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距县城较近的地缘优势,借助依山傍水的自然资源,科学开发旅游新项目。针对村后美丽的黑山自然风光和绕村而过的额木尔河,开发自然河流漂流游、生态氧吧园、冷水鱼垂钓园、农家乐山庄,集中精力把黑山村建成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特色养殖、水上风情的“山水田园旅游生态村”。坚持“迈小步、勤迈步、总结经验不走弯路”的量力而行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目前,村民集资60余万元,新上的“中国漠河第一漂”水上娱乐项目效益可观,体验漂流快感后的客人,不由自主的感慨道:“潇潇洒洒水上行,悠悠哉哉赏美景,酷毕了。”通过招商引资在黑山村将规划建设10000平方米的冷水鱼垂钓园;建设500平方米和700平方米的两栋农家乐山庄。垂钓园、山庄的前期基础建设工程已经开工,2010年夏至节前可以竣工使用。
三是实施“环境改造”工程。黑山村要发展改善必须抓好整村的环境,必须解决“猪、马、牛、羊满街‘游’,禽畜粪便满街丢”、“狗上炕、鸡跳杖,屋里屋外一样脏”的不良生活习惯,把院不像院房不像房的问题彻底解决。为此,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对黑山村的发展提出了“先换盖、后铺面、然后再修四合院”的治理方案,得到村民的一致响应。进入春季以来,村“两委”在组织村民对主街巷道绿化植树18970棵。对以往散养的禽畜全部实行规范化圈养,大牲畜指定饲养区实行专人负责管理,根除了禽畜粪便满街的现象。对高低不齐、里出外进的杖子进行了统一设计规范。加大对村址主街巷道的治理力度,采取自筹一部分,向上申请一部分的办法,自筹资金2万元对全村11条11000延长米的主街和巷道进行了改造,疏通清挖了排水沟22000延长米,路面全部铺上了风化砂,远远望去黄色的路面象一条条金色的彩带,成经纬线将民居有序分割。从改造村民住宅的房盖入手,将过去的62户村民住宅的油毡纸房盖全部换上了蓝色彩钢瓦房盖,在更换彩钢瓦房盖的基础上,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农民自己拿一点的办法,对村民已居住25个春秋,年久失修的板夹泥住房进行了彻底改造,前后墙体砌上了青砖墙,窗户换上了塑钢窗,蓝色的屋顶青色的砖墙与绿色的森林交相呼应,风景这边独好。对村民室内的卫生进行彻底统一治理,地面进行“装饰”铺上地革,被褥进行“美容”套上被罩,餐具定期“会诊”,实行科学消毒。如今的黑山村环境美了、街巷净了、品位高了、生活变了,一个崭新的生态村展示在人们面前,受到各级领导和游客的一致好评:“小村不大,环境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