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9日讯 哈尔滨市三年医改实施方案于日前出台,新方案涉及多项惠民政策,本报连日来对医改新政进行系列报道,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昨天,记者与哈尔滨市医改方案实施有关部门再次取得联系,就方案中市民关心的热点话题和切身问题进行详细解读。
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
在三年医改中,哈尔滨市逐步将试点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政府负责试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试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公立医院要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政府将提供经费保障。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医院、结核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
公立医院药品将进价来进价走
哈尔滨市试点公立医院将逐步消除药品加成,不得接受药品折扣,药品“进价来、进价走”让利于患者。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将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药事服务费将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适当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医药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试点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医疗服务定价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机制。
民营非营利医院将被公平对待
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哈尔滨市将对需转制的公立医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职工合法权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支持民营非营利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一视同仁。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税收政策,完善营利性医院税收政策。
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医疗救助
据悉,哈尔滨市将逐步加大对困难人群的治疗救助力度。到2011年,资助城市低保家庭成员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覆盖面达到100%,资助农村低保家庭成员和农村五保户参加新农合的覆盖面达到100%。实现医疗救助城乡一体化、统一救助范围、统一救助标准、统一救助办法,建立和完善住院救助、日常救助、机构救助、慈善援助相结合,取消住院救助起付线,同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相衔接,逐步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的医疗救助体系。
基金收支需定期向社会公布
为确保百姓交付的各类医保基金的安全和规范使用,哈尔滨市将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各类医保基金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建立基金收支风险预警系统,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基金使用流程。基金收支情况需定期向社会公布。
基层开展巡回、上门医疗
据介绍,哈尔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不断创新,采取适合于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方式。乡镇卫生院将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城市社会卫生服务中心(站)将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制定分级诊疗标准,推广社区首诊制,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
同时,哈尔滨市将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全面核定基本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完善全员聘用合同制,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乡镇卫生院实行“院长能上能下、人员能聘能退、工资能高能低”的人事制度。
今后医师可多地点执业
结合三年医改方案,哈尔滨市将探索注册医师多地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今后,医生不止局限在自己就职的医院内,可随时进社区、下基层等为百姓诊治,从而促进区域间、机构间医疗卫生人员和技术交流。此外,为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哈尔滨市还将建立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3年内完成2500人在岗位社区卫生人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和中医药、儿科适宜技术9000名村卫生室人员培训任务。
村卫生院也将有中医诊疗
哈尔滨市将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大力推广中医药,县、乡医疗机构要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村卫生室要提供中、西医服务。
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科、社区中医全科医师、中药调剂人员岗位培训活动,每项培训每年不少于100人,3年内实现每单位、每岗位至少完成一个类别有一个工作人员接受培训的目标,乡村医生每年每人至少接受一次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育。
社区医院将建便宜的“规范药房”
明年2月末前,全市7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实施基本药物及补充药品零差率销售,今后,市民在社区医院就可以买到和药店价格相同,甚至更低的便宜药。规范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采购、使用管理,严格执行零差率制度,严格执行验收、索证等制度,从而全面推进“规范药房”的建设。同时,按《处方管理办法》、基本药物处方集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将成立药事管理组织。
此外,哈尔滨市还将做好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调整,将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物全部纳入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和新农合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