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去年是全省结构调整步伐较快、科技对产业升级贡献较大的一年。
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把科技进步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依托,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谋划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长。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制高点的突破口,认真细致地谋划。组织开展了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了工业“双百工程”,重点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两大类共10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建设,已有建龙化工160万吨焦炭、海伦南华糖业日处理6000吨制糖生产线、哈药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产业化等16个项目建成投产;大庆石化120万吨乙烯改扩建、鲁能宝清煤电化工程一期等84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型哈飞赛马乘用车产业化、一重大型半组合式船用曲轴锻件国产化等10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创新发展。成立了大豆、乳业、动力装备、生物医药等9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大豆、乳业联盟被认定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了年产200套兆瓦级风力发电变流器等50个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科技攻关,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获得34项国家专利。全面启动了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一带两区四基地”建设,大庆高新区国家创新型园区成为东北三省唯一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并正式挂牌,成为我省第三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哈尔滨铝镁合金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上升为我省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齐齐哈尔重型机械装备、哈尔滨汽车制造、大庆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哈尔滨新媒体成为国家级科技特色产业基地。继续推进高教强省建设。组织了全省高校200项科技成果展和校企对接活动,省内14所高校和30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完善了26个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省内40多家企业建立起长期紧密的科技合作联系。依托哈工大组建了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黑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组建装备制造、煤电化、现代农业与加工、新药和中药5个技术研发平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组织开展了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达标活动,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417项,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2%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4%。开展了七台河市、望奎县等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大力发展替代接续产业,资源型城市转型迈出新步伐。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包括碳汇交易、生态农业、林下特色经济等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经济形态,推动了绿色增长。认真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建成水污染防治项目92个,水质达标率为54.6%,提高了9.1个百分点。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改良天然草原16万公顷,建设湿地保护项目387万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6万公顷。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旅游、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1%。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速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782户,10亿元以上的达到49户。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4000亿元,增长16%。我省产业结构的有机构成正在不断提升,结构正在一步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