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县域经济发展快吸纳劳力多 双城13万农民“打工不出城”
2010-03-08 10:59:5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立春 徐建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8日讯 从前几年提倡“走出双城”去务工,到现在鼓励“打工不出城”,双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变再次证明,只有发展农业产业化、立足资源优势上工业,进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才是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远打算。

  据该市“劳转办”介绍,随着各类大中型企业落地生根及种养业规模不断扩大,去年他们本地安置农民务工就业人口近13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多人。守家在地,年收入一万多,不用担心欠薪,“打工不出城”已成为双城农民就业的一大特色。

  农民打工不出村

  正月,正是农闲季节,可记者走进双城市新兴乡新胜村,看到的却是装箱、搬运、装车等一派繁忙热闹的场面。

  被称为全国第二大蛋禽批发市场的新胜村,十年前在全省还是出了名的“穷五屯”,多数村民要靠外出打工过日子,可随着蛋禽批发市场的发展,目前该村没有一名村民外出打工,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全部在村内解决。

  市场负责人白雪飞告诉记者,全村40个“经纪人”平均每家雇工6个人,工资最低的女工年收入都近万元,男工工资则达到一万多元。村里一半以上的家庭从事养鸡业,家家要雇工,村里劳力不够用,还得招外来人员。

  “守家在地能挣着钱,谁还愿意往外跑。”白雪飞说。目前,该村老人孩子都算上3000多口人,人均年收入已近万元。

  同样打工不出村的还有团结镇育仁村。该村280多户村民,奶牛专业户就有220多个,高峰时奶牛存栏3800多头,是双城市最大的奶牛专业村。凡是养牛户,至少要用两个劳动力,这样就得用去500个劳动力。养牛数超过15头的就得再雇人,一雇就是百八十人。算一算,全村只要能干活的人,一年到头就没有闲着的。

  据了解,双城市目前已形成奶(肉)牛、生猪、蛋鸡、粮食加工等多条农业产业链,用工人数近10万人,70%多的农民都在从事产业化生产经营,从而形成全市性质的“打工不出村”现象。


 

  农民打工坐“通勤”

  在城里人眼里,农民上下班坐通勤车可能还是一件新鲜事儿,可在双城市却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盛龙酒精”位于双城市城郊,厂内职工绝大多数都是双城镇居民或村民,为方便职工上下班,该公司投资100多万元购买了三台金龙大客车做通勤车,基本上做到了“接送上门”,320多名职工出了家门最多走几分钟就能登上通勤车。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厂一线工人月平均工资达到1200至1300元,技术工人最高工资3000元左右,即使是这样双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也不能满足他们的用工需求,去年他们还从哈市一技校招收了50多名毕业生,几十位职工也是从哈市招聘来的。

  据了解,在双城坐通勤车上下班的并非仅有“盛龙”的职工,“老村长”等酒厂和一些食品加工企业,都或购车、或租车为职工提供通勤,有的企业为留住工人,中午还免费提供午餐。

  每到上下班高峰,农民们坐在一辆辆带空调的豪华大客车上在城内往来穿梭,在双城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哈市人投资建“牧场”

  双城市种养业的发展,还吸引众多哈市市民到农村开建“牧场”,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

  哈市的陈秀英在育仁村从事奶牛养殖已有几个年头了,最多的时候雇了近十人。

  哈市市民夏先生在兴胜村租地建起了鸡舍,在村里雇了两个农民帮助他养蛋鸡,从刚开始的几百只鸡发展到现在的近5000只鸡。夏先生每天早晨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和老伴从哈市赶到新胜村,然后和雇工一起照料鸡舍、出售鸡蛋,晚上再开着车回到哈市,每天两地通勤,既不用操心费力,经济收入又十分可观。该村蛋禽批发市场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养500只鸡一年的收入就是1万元,像夏先生这样养5000只鸡,一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据该市劳动力转移办公室高国东介绍,双城市现在是哈尔滨市唯一出现“用工荒”的县(市),剩余农村劳动力不但完全可以在当地找到工作,而且还求大于供,以至于很多周边县(市)农民及哈市市民到双城来打工。到双城来开办企业、从事种养业的哈尔滨人也为数不少。目前,在双城各大企业实现完全就业的农民已经多达万人以上。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