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充满希望的田野——“十一五”期间的“三农”巨变
2011-01-06 10:08:10 来源:东北网-七台河日报  作者:张立朴 郎郧邠 段海燕 郑晓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秦存广摄

  东北网1月6日讯 春天,播下了种子,也播下了希望;秋天,收获着果实,也收获着喜悦。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的变化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巨变”。

  农民腰包鼓得快了

  “巨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总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农民增收显著。

  据统计部门初步测算:2010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达到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十五”期末年均递增10.42%。其中农业18.9亿元,林业1.7亿元,牧业10.0亿元,渔业0.6亿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9.5%、8.0%、5.9%、9.2%。粮食总产量已由2005年的9.39亿斤提高到2010年的14.44亿斤,五年年均增长9.0%,连续五年获得丰收并创历史记录,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蔬菜总产量由2005年的15.1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18.2万吨,五年平均增长3.8%。肉类总产量2010年预计达到5.1万吨,是2005年的1.95倍。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为3.5万吨,是2005年的1.2倍。禽蛋产量1.5万吨,是2005年的1.5倍。生猪存栏22万头,比2005年增长70.1%。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6775元,比2005年增加3440元,五年年均增长14.9%,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相应得到了明显改善,冰箱、空调、洗衣机、电磁炉等家用电器已相当普及,电视普及率达100%,有线入户率达90%,农民居住条件也大为改善,穿着时尚,消费中高档化已成为农村居民生活的发展趋势。

  农民积极性提高了

  “巨变”得益于我市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连续出台的“两减一免、三补贴、四保障”切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市委、市政府更是将农业、农民、农村工作作为安民富民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新农村建设稳步扎实推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粮食市场价格低时,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水平,保护了农民利益。仅2009年水稻最低收购价格增长幅度就达到了16%,粮食收购政策保持高价运行,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益,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和播种面积的增加。我市耕地面积由2005年的221.6万亩,提高到2010年的262.8万亩,年平均增长8.24%。补贴力度大,农民得到了实惠。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补贴面积达到了全作物、全面积,全市每年发放给农民各类补贴资金达到14000万元之多,其中良种补贴资金1400多万元,粮食直补2900多万元,农资综合直补9000多万元,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600万元。市政府出台对棚室蔬菜补贴的政策,拉动了我市特色蔬菜生产。我市连续四年对新建棚室给予政策性补贴,调动了农民发展棚室蔬菜生产的积极性。目前,全市棚室面积已经累计发展到6218栋、5789亩,其中温室2532栋、大棚3686栋。

  生产条件大为改善了

  “巨变”不仅表现在农民的腰包鼓得快了,更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全市新增除涝面积1.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新打抗旱水源井、水田补水井264眼。新增大型农机具450台(套),组建省级千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推广农业高产栽培技术模式21项,新建水稻育苗大棚1610栋。农村基础建设得到了强化,农机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用电、化肥施用量快速增长。2010年我市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44.96万千瓦,农村用电量达到7018万度,化肥施用量达到6.1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40.5%、31.6%和27.0%。农村基础设施的加强与条件的改善,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农村建设更具活力了

  “巨变”还体现在农村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我市以建设农业特产之乡为载体,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建成了3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个千亩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全市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6.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标识279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6户,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达到120万亩。打造了茄子河区中心河村、新兴区红胜村两个高标准蔬菜小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迅速涌现,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农民创造财富能力明显增强。全市新农村试点村累计投入资金10.8亿元,完成通村公路936公里,村内主街、辅街282公里。村屯绿化80万平方米。新建村级文化综合活动室7700平方米,农村泥草房改造12230户,解决了60个村屯、近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全市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基本解决。全市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到120个,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模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达到5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20.6%以上。在市区6个村进行了整村土地流转,在9个村推行了集中连片种植。农业保险面积达到90余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4%以上。近年来,伴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农村低保对象补贴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了。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途径,而且对丰富全市人民“菜篮子”、“米袋子”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田野,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