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6日讯 1月5日,我国《新老年法》草案出炉,子女“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草案。“空巢老人”这一日益庞大的群体再度受到社会关注,养老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据悉,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多以“居家养老”为主,这也是国际跟踪研究发现最人道的养老方式。
冰城老龄问题严重
哈尔滨市早在1997年就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哈尔滨人口老龄化指数已超过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哈尔滨城区老人有62.2万人,占城区总人口的13%,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5.5万人,部分或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20.9万人。据相关部门测算,哈尔滨市老年人口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每年大约增加4万人。
记者对哈尔滨市部分老人的走访调查发现,有养老服务需求的占受访老人的八成以上,其中需要家政服务的占30%,需要护理服务的占20%,需要聊天解闷的占30%,需要法律援助服务的占5%。
居住在哈尔滨市工程小区的张大爷说,他的老伴儿已经去世十几年了,女儿在北京工作,平时工作忙,只能打打电话,过年的时候回来呆几天就又走了。他自己有退休金,不缺钱花,身体也不错,平时就是感到孤单,想找个人聊聊天。中央文明办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独居高龄老人中,50%常年患病,30%有心理问题甚至患抑郁症。
据全国老龄委调查,2010年哈尔滨市的空巢老人达53.9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模式就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养老的需求,制定养老机构的行业标准,提高养老机构的标准,建立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队伍,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刻不容缓。目前,哈尔滨市正在积极探索新型的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政府补贴+上门服务
哈尔滨市市民王女士有9位爷爷奶奶,年龄最大的99岁,年龄最小的也有93岁。不管王女士去哪位老人家,老人都是早早就开始准备,把家里好吃的全拿出来,盯着表,盼着她。一进门,老人就拽着她的手说个不停,好像攒了一肚子的话,总说不完。若是她有事晚去一会儿,老人就搬个凳子到楼下坐着等。
王女士与几位老人并无血缘关系。她是哈尔滨市道里区民政局为辖区内90周岁以上的超高龄老人提供免费上门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我刚去老人家做服务的时候多少还有点儿生疏,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能了解老人们的需要和心情。”现在,王女士有事没事都会去看看老人,他们太孤单寂寞了。
哈尔滨市道里区民政局开始对辖区内90周岁以上的超高龄老人提供免费上门的居家养老服务,成了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的引领者。
道里区民政局通过抽调人口数据和社区入户调查统计发现:道里城区90周岁以上超高龄老年人共有1277人,占全区老年人口的1.2%。其中90-99周岁有1259人,100周岁以上有18人。调查结果显示,90周岁以上超高龄老人的子女多半都已步入老年的行列,80%以上的超高龄老人处于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状态,需要有专人护理和照顾。
道里区民政局老龄办居家养老中心负责人张岩介绍说,政府每月给1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券,老年人可以凭券购买服务。专业服务机构每月为超高龄老人提供11小时“辅助式居家照料”入户服务。由区卫生局负责安排每月一次的医疗巡诊服务,并建立巡诊服务档案。定期举办“社区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活动,为这些老人提供入户理发、床前陪聊、代买代购、送货上门、问题咨询、法律维权、文化娱乐等优惠便捷服务。
和民政局共同开展此项服务的普惠家政中心的王淑清经理介绍,为这些老年人上门服务的都是家住附近的居民,他们大多有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长期、固定的负责几个老人,政府每月象征性地给他们一些报酬。“照顾的时间久了,服务人员和老人们之间的感情跟亲人一样,有的比亲人还亲。”王淑清经理说。
志愿性养老服务:志愿者+义务助老
志愿型养老服务是为满足和改善社区老人的日常照料和护理需求,帮助老人安享晚年而开展的养老服务。服务的提供者既包括组织,也包括个人。
记者在哈医大二院的三楼大厅里见到在这里当志愿者的小孙。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小孙表示,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就经常从事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服务,毕业以后,自己打算先做一阵子全职志愿者,再去找工作。他现已经做了2个多月了,感觉挺充实。“每天早晨8点就会随同医院的工作人员一同进入医院,帮忙挂挂号,搀扶老人,一般上午会忙一些。”小孙说,医大二院的全职志愿者有3个人,轮流休息,一些无人陪伴的老年人还是很需要他们的。小孙讲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那是他刚当志愿者的第一周,他在一楼大厅看到一位老大娘一个人来看病,上前主动询问后得知,老人是慢性结肠炎,来做肠镜检查,老人的儿子在深圳打工,周围又没有什么人陪她,只能自己上医院。老人当时说,以前都是儿子带着自己来,跟在儿子后面就行,什么也不用担心,现在自己一个人,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刚问了别人的事情马上就忘了。小孙用轮椅推着她,帮她挂了号,又帮她楼上楼下跑了好几趟,大娘特别感动,拉着他的手,不断地说“真是好孩子啊”。
除了在医院的志愿者外,哈尔滨市还有专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志愿者,他们中有学生、有工人,来自各行各业。日前,记者跟随志愿者前往抚顺小区的王丽荣老人家里提供服务。他们有的帮老人洗衣服,有的帮老人擦玻璃,有的给老人打扫,还有的围在老人身边和老人聊天。王丽荣老人脸上笑开了花,她说,志愿者已经来她家给她服务3次了,她把这群志愿者看成是自己的孙子一样,“儿子工作忙,有时候顾不上我,这我能理解,可人老了就怕自己一个人在家,有这些孩子来陪我,心情格外舒畅。”
邦尼老年公益服务中心的李亮说,当前哈尔滨市的志愿性养老服务正处于发展初期,服务组织和服务形式都不健全。很多志愿者担心老年人出现意外,并不愿意从事助老服务。因此应大力倡导支援精神,加强政府引导,推进志愿服务组织和互助性,促进志愿者养老服务发展。
首家“网络养老院”已“收住”2000多老人
面对越来越庞大的老人群体,传统的服务形式已无法满足老人需求。近年来,信息技术已在养老服务中进行了应用。据哈尔滨市老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哈尔滨市正在加快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平台建设,将社区的养老机构、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康乐中心、120资源等纳入到统一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中,对老年人提供及时、统一的管理,并及时处理老人的咨询等服务请求信息等。目前,哈尔滨市道里区与邦尼老年服务公司合作研发出了具有“求助终端可随身携带,在手机信号覆盖的任何地点都能一键发出SOS求助信息,能提供24小时服务”等特点的老年人“随身通”应急援助服务系统,这一项目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邦尼服务中心的李亮表示,对于有安全需求的老年人,公益中心为其配备一部专用手机,用户在生活中发生任何紧急情况,只需长按手机上的“SOS紧急求救”按钮,手机即可自动接通24小时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接警后,会立即联络求救人的亲友、相关公共服务部门(110、120等)、距离呼叫人最近的政府组织、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爱心机构等,在第一时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邦尼服务中心以该服务系统平台为支撑,建立了全省首家“网络养老院”。目前,邦尼道里区“网络养老院”已“收住”老人2000余名,并为老年人提供应急、问安、助洁、聊天、代购和咨询等社会化养老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深受老年人欢迎。
在哈工作的李先生说,自己在南岗区上班,道里区居住,他结婚后父母未和他住在一起。2008年,母亲因病去世,留下父亲独居,老人平常去老年大学和社区参加一些活动,去年年底突然晕倒,经检查是轻度脑萎缩。李先生对父亲独自在家不太放心,于是加入了这个呼叫援助中心,父亲那边有什么事情,可以第一时间通知他。
此外,政府还联合企业通过严格的标准筛选一批讲求诚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商服机构,推广给广大老年人及其他居民。老年人孤身在家有需求的话,这些联盟的商服机构会提供诸如上门理发、上门送货、上门送饭等服务。记者在抚顺街一家仓买店里看到“爱心超市”的标识,该仓买的负责人余先生说,他为那些在家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提供上门送货服务。
国内首推
“家庭式联合
养老”模式
长期以来,大型养老机构床位紧缺,出现入院难、“一床难求”的局面,民间养老机构又存在种种问题。哈尔滨市老龄办和民政局对哈尔滨市民办小型养老机构的整合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家庭式联合养老”模式。此模式重在充分利用原有的养老机构,对其改造、规范后重新推出。改造后的养老机构要符合设备设施配置标准、贯彻生活照料服务标准、遵守安全管理规范、执行监督管理规范等,并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定期检查。还在职业学校开设了新专业,专门培训“养老护理员”,并由政府实行援助式连锁管理。
近日,哈尔滨市民政局和市老龄办联合验收组到道里区对加入连锁和管理的第二批9个“助老家庭”进行检查验收。据哈尔滨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目前这种小型养老机构已完成改造有20多家,还有几十家正在接受改造。因为有了统一的标准,管理起来也相对规范很多。位于欧洲新城一小型养老机构的负责人闵先生说,实行连锁管理后,也解除了之前许多人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的一些误会,这种新型养老机构很受老人欢迎。
有关专家表示,从目前来看,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是目前要积极探索的养老道路。养老回归家庭是趋势,从老年人的大多心理需求来看,大部分老人都喜欢在家中安度晚年,能享受儿女绕膝、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如果通过社团形式将社区低龄健康的老人组织起来,为高龄的需要照料的老人提供居家服务,把服务时间“储存”起来,当自己需要生活照料时,优先免费享受同等时间的服务,大可达到“老帮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等效果。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提供日托服务。